怡亲王及其家族府邸
怡亲王是清代继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后,第一位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第一代怡亲王允祥生前和死后都享受到了亲王的最高荣誉。被史学界认为对待兄弟和大臣非常苛严的雍正皇帝对此爵位却优渥有加,还特别交代后代皇帝要特殊照顾此爵位。此外,怡亲王及其子孙在北京先后建立和使用了三座王府,分别是怡亲王老府、怡亲王府(孚王府)和小怡亲王府(宁郡王府)。
怡亲王允祥 清王朝在康熙皇帝的有效治理下完成了安边定国和国势日兴的目标,康熙帝的皇子们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成长起来。然而,众皇子对储君的争夺战却拉开了序幕,尤其在太子胤礽被废之后,争夺更加激烈。就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争夺中胤禛最终赢得胜利,成为了后来的雍正帝。胤禛的胜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争夺过程中,就连他的同母弟弟康熙帝的第十四子胤 也与其反目。这也很可能是看透众兄弟心思与世态炎凉的胤禛,登上帝位后对待兄弟和臣僚极度苛严、毫不留情的原因之一。但是,在胤禛争夺帝位的过程中,他的异母弟弟,康熙帝的第十三子,为人忠厚的胤祥(胤禛登上帝位后改名允祥)不仅没有同他争夺帝位,还是他争夺帝位的忠实支持者,令胤禛十分感动。于是,在其登上帝位后从几个方面对允祥予以封赏和照顾。 怡亲王老府的沧海浮沉 按照清朝的规定,皇子封爵后分府出宫。由于此前允祥没有爵位,所以怡亲王府的创建应该在允祥封为怡亲王后,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以后。王府位于王府井大街路东的帅府胡同,规模较大。但是这座王府并没有使用几年,怡亲王允祥去世后不久的雍正十二年(1734年),王府即改造为佛教寺院贤良寺了。贤良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向东迁建于离原地址不远的冰渣胡同(又名冰盏胡同)。 偌大一座王府为何刚刚建立几年便改为佛寺呢?王府改建为寺院的原因,在雍正帝的贤良寺碑文中有明确记载:“王遗言以邸第作佛宫,今既没,因成其愿。” 帅府胡同的贤良寺在清光绪年间的《详细帝京舆图》上已改为陆军小学堂。同样在光绪版《详细帝京舆图》上,迁建到冰渣胡同的贤良寺在清末改成了贵胄学堂。另外,据《燕都从考》和《旧都文物略》记载:“贤良寺以近邻禁城,旧时封疆大吏入觐者,若曾文正、李文忠、袁项城,均曾居之。庚子议和之役,以是为办公处所。民六复辟之役,康南海、沈子培、王病山亦同寓所。历史陈迹,足资凭吊”名画家溥雪斋等在民国时也曾经居住过此寺。抗战结束后,贤良寺日渐破败。目前,怡亲王老府和贤良寺都已经淹没于王府井的商海巨厦下,只有贤良寺残存的一座小院仍在见证着历史。 怡亲王老府的建筑概况 我们从乾隆十五年成图的《乾隆京城全图》中可以看到帅府胡同中王府改建成的贤良寺的全貌。王府改造成的贤良寺平面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从前至后依次为:一字影壁、山门(街门)五间、天王殿(府门)五间、大雄宝殿(银安殿)七间、第四重殿(后殿)五间、第五重殿(寝殿,又名神殿,图中只能分辨出其中的四间)、后罩楼九间(殿名按照寺院和王府参照的称呼)。后罩楼后还有一个独立院落,前殿五间,后殿五间,共八层殿宇。从图中分析,寺院仍然保持了王府的布局和单体建筑式样。首先,布局上,第一进院府门和街门之间是非常宽敞的庭院,与清代王府的狮子院完全一致。只是添建了钟楼、御碑亭等建筑。第二进院中,大雄宝殿配以东西配楼的组合方式,在北京寺院中除了同样为王府改造成寺院的雍和宫外,绝无其他遗存的实例,寺院均为一层的东西配殿形式。第三进院至第五进院的布局也与《乾隆京城全图》中描绘的王府和现存的王府实例无异。后罩楼后的一进院落,《乾隆图》中的郑王府和礼王府也有类似院落。东路图中较清楚地表现出来的,也是同其他王府一样以合院和排房布局附属于中路。西路图中难以分辨。其次,单体建筑上,一字影壁是王府的代表建筑之一。现存的克勤郡王府门前依然保存一座。五间,歇山顶的山门显然是王府街门或南房建筑的遗存,从现存和历史中的寺院建筑看,山门几乎全为三开间,意为佛教的“三解脱”。天王殿五间、歇山顶与清朝对王府府门的规定一致。第一进院尚存王府阿斯门建筑。第二进院中七间歇山顶的银安殿和七间硬山顶的东西翼楼,第三进院中五间歇山顶的后殿,第五进院中九间硬山顶的后罩楼,都是典型的王府单体建筑式样。 王府改作寺院之后,后世怡亲王另行择地新建王府。为使两府区分,改作贤良寺的称为怡亲王老府或怡亲王旧府,而新建的称新府,这座新府也就是最为后世熟知的怡亲王府。也是我们下文将要叙述的怡亲王的第二座王府。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