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信仰与北京的关帝庙
中国自古以来有崇拜先圣的传统,将被崇拜者封帝封神的现象也较为常见。然而,在受封的先圣中,对关羽的崇拜可以说是发展到了极致,不仅横跨儒释道三教及各行各业,还在全国范围兴建了不计其数的祠庙,这一现象在祠庙修建的历史上绝无仅有。因此,本文拟对关羽受封过程,关羽崇拜的开端与发展及关帝庙的性质与修建等问题进行逐一探讨,以期对关公崇拜及关帝庙有更为准确的了解。
佛道双奉 关羽(公元160或162—219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三国蜀汉名将。《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记载:关羽“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追谥羽曰壮缪侯。” 由此记载可见,关羽生前曾任襄阳太守、都督荆州事务,曾被封汉寿亭侯、荡寇将军、前将军等,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其死后的41年,即三国蜀景耀三年(260年),后主刘禅追谥壮缪侯。 南北朝到唐代,关羽的忠勇虽然受士人和民众称道,但封号与爵位并无变化。《关帝圣迹图志》载,直到宋代,“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赐玉泉祠额曰显烈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忠惠公;大观二年(1108年)加封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敕封义勇武安王。”宣和五年的敕封又载于《续通鉴长编》:“宣和五年正月己卯,礼部奏请封侯,敕封义勇武安王,令从祀武成王庙。” 短短二十多年,由侯进公,由公进王。南宋高宗赵构于建炎二年(1128年)加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其子孝宗赵 又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加封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建立元朝。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加封汉将军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谴使祠其庙。” 到明代,万历皇帝对关羽十分宠信,多次加封。“万历十八年封协天护国忠义帝,四十二年(1614年)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自是始相沿有关帝之称。” 清入关后,为拉拢汉族,继续对关羽进行封赠。“顺治九年,敕封忠义武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三十三年,以壮缪原谥,未孚定论,更命神勇,加号灵佑……四十一年……改曰忠义。嘉庆十八年……加封仁勇。道光中,加显威。咸丰二年,加护国。明年,加保民……加精诚绥靖封号……同治九年,加号翊赞。光绪五年,加号宣德。”此外,“雍正三年,追封三代公爵,曾祖曰光昭,祖曰裕昌,父曰成忠……旋追封三代王爵。”至此,自关羽以上四世,三王一帝,显耀煊赫,封赠到达顶点。 除接受国家祭祀外,关羽还成为佛道两教所奉神灵。据清乾隆版《关帝志·灵异·建玉泉》中记载,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当阳天台智者夜梦关公显灵,承诺“吾当为力建一刹供护佛法”,并大施威力促玉泉寺成,关公受五戒,遂为此寺伽蓝神。另外据《佛祖统记》记载:天台宗宗师智顗(539—597年,是佛教天台宗创立者,世称“天台大师”)在湖北当阳玉泉山曾“见二人威严如王,长者美髯丰厚,少者冠帽而秀发”,自通姓名,乃关羽、关平父子,二人请于近山建寺,智从之。寺成,并入定为关羽授五戒。唐朝以后,他的塑像开始出现于佛寺内的殿堂中。宋代以后,关公由一家寺院(或佛教一宗)的护法神一跃而为整个中国佛教护法神,杭州的灵隐寺、山西五台山一些寺院均有关公神像,就连北京著名的喇嘛庙雍和宫,也在西跨院中辟有关帝殿,供奉着一尊制作精美的关公铜铸坐像。 相比佛教的伽蓝神,关羽在道教中地位更高。道教敬关公为“义勇武安王”、“降神助威武圣人”、“关圣帝君”等,并且编写了《关帝觉世真经》《关帝明圣经》。据《关帝圣迹图志全集》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解州刺史表奏朝廷,解州盐池发生灾变,水不生盐。帝遣使至解州城隆庙祈祷,梦中得知是蚩尤作怪。皇帝派人从信州龙虎山诏来张天师收服蚩尤。张天师荐举最英勇的蜀汉关将军“必成其功”。后由关羽在解池与蚩尤大战七日,斩杀蚩尤,使盐池水复生盐。此后,道教信徒便开始尊崇关羽。也有记载显示,宋崇宁二年(1103年),第十三代张天师应宋徽宗所请,为解州盐池降妖,徽宗问用何将,张天师即召关羽于殿左见驾。帝大惊,赐以手中崇宁钱,从此关公即成了“崇宁真君”。不论“义勇武安王”还是“崇宁真君”,都显示道教对关羽的崇奉从宋代开始。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