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博物馆空间建构与展陈设计的语汇表达

2013-9-13 14:03|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5| 评论: 0 |来自: 网络

简介:科隆大教堂门厅   在博物馆学领域的研究中,与博物馆建筑空间表现最直接相关的莫过于其展陈设计。展陈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利用博物馆建筑空间传情达意的方式一直在改变,因此博物馆的空间建构与展览布局 ...


科隆大教堂门厅

  在博物馆学领域的研究中,与博物馆建筑空间表现最直接相关的莫过于其展陈设计。展陈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利用博物馆建筑空间传情达意的方式一直在改变,因此博物馆的空间建构与展览布局、展览欲传达给观众的信息发生联系的方式亦在不断改变。

  从注重叙事到注重个体的“漫游”

  与传统的博物馆相比,当代博物馆更加倾向于综合运用多种展陈方式,注重观展自由和个体体验。博物馆展陈设计从最初的分类罗列到精心编排的主题叙事,再到当下注重体验的“漫游”,经历了从枯燥到趣味、从刻板到自由、从狭隘到开放的转变过程。这也促使建筑师与博物馆领域的专家合作,尝试新构思方法,关注参观者的理解和体验,将“容”与“器”协调为一个富有感染力的、信息丰富的博物馆整体。

  在展陈设计从知识罗列到注重叙事的转变过程中,博物馆已经改变了单向的文化宣传模式,不再纯粹依靠展览说明牌,而愈来愈关注观众个体。正如台湾博物馆学学者张誉腾所说,在当代,博物馆“面对的是一群逐渐碎裂化的观众,这些观众之组成、期望、原有知识的层次等,具有相当的歧异度”,也就是说,并没有某一类“典型”观众。博物馆不得不注意到当代这些“非典型”观众的个体差异性。

  1996年伯金(Burgin)提出“漫游者 (flaneur)”的概念,这成为不少当代博物馆寻求的与观众沟通、交流更为时尚的方法。“漫游者”本意指一个人在他所处的环境随机地四处徘徊,并对吸引他的任何东西做出自发性的回应。就这点而言,“漫游者”是在体验特定的场所并创造其个体空间,也就是说,观众将博物馆这一群体场所转换为具有个体意义的空间,这超越了传统的以展品为核心的说教式展陈,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探索博物馆的潜能。反映在建筑领域,当代博物馆建筑的空间建构更深刻地着力于对人所需求的空间环境的塑造以及对观众行为和习惯的熏陶。

  艺术化趋势的“慢空间”

  20世纪末期,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展陈设计已经由静止、孤立走向动态、关联。博物馆展陈设计的重点也转向开拓观众体验的可能性,打造包容与体现多元化当代艺术的新空间与新环境。

  可以说,正是因为对观众情感因素和想象力的关注,展陈设计才愈来愈多地融入当代艺术要素。展览并非一五一十地展示,而更注重独特氛围的营造和不同视角的创造,常以自由布展来激发人们的思考。博物馆建筑也往往成为演绎环境艺术的场所,如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旁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的入口广场、科隆教区博物馆的门厅、美国大屠杀纪念馆的展厅一隅等。在这些博物馆中,建筑的空间特质仍然是被强调的,不同的是对“漫游”其中的观众,博物馆会调动其身体、情感等各种体验,来诠释所看到、听到甚至呼吸到的一切。在一些遗址类博物馆中,展览甚至允许采用艺术手段来弥补实体陈列品的缺失,达到更完整传达展览要义的目的。建筑空间建构的核心问题也演变为对现有资源的优化、整合与重组,成为一项艺术与技术并重的再创作活动。用艺术化的手法在历史文脉和哲学思维中建构展览空间,无需语言、文字和图片的引导,空间体验感可以直接产生。

  由于当代展览不再注重绝对权威,而是倾向于通过各种知觉信息强化观众体验,因此博物馆的建筑空间一方面是供观众体验的公共场所,另一方面,在非宣传说教的展览环境中,观众可以将博物馆公共场所移情为私人情感空间。博物馆能够更深刻地协同这两种空间之间的关系,从而建构一个完美的“慢空间”。

  建构当前世界的表象,空间扮演无痕的角色

  当博物馆的展陈拓宽至人文视野和社会生活领域时,博物馆的空间建构亦完成了从枯燥到趣味、从刻板到自由、从狭隘到开放的演进过程。博物馆建筑空间对于展陈的贡献,就在于建筑的空间建构及时地与知识思想体系的变动、文化标志的塑造以及展览在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架构相关联。

  近年来新建的博物馆中随处可见以建筑学意义上的空间连接逻辑来参与塑造观众体验。博物馆把观众看成“漫游者”,认为观众有能力去体验展品自身,他们与博物馆之间的交流是与自身记忆和文化历史之间的沟通过程。这些博物馆的空间建构对观众体验的影响,在于建筑设计可以操控、引导和指挥参观者以不同方式通过建筑空间。传统的博物馆建筑平面多采用轴对称设计,长轴贯穿整个建筑,从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上建立宏观联系,并由此协助产生观展的语境。在近年新建的博物馆中,轴对称不再是普遍采用的建立秩序的原则,博物馆建筑的平面往往出现中心消解的现象,或者即便有含蓄的轴线,也常会被打断,穿插其中的片段包括庭院、露台、天桥、楼梯、天空裂隙等,甚至还有刻意保留的老建筑遗迹。建构这样的展览空间,目的是提供多样、易读的建筑学体验。通过积极的空间建构,建筑设计以自身的技巧,无声地支持了展陈所需要的文化表象。相对于早期博物馆的说明指示牌,空间的连接是无痕的、不可见的,博物馆成为一个有引导性的空间,一个连贯的、可体验的世界。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