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作品 新建筑 查看内容

何谓有深度的建筑

2010-11-15 15:22|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98| 评论: 0 |来自: 网络

简介:   广州大剧院 罗马千禧教堂 相信每位建筑师都希望自己能设计出有深度的建筑,但是何谓有深度的建筑呢? 这次我会引用两个例子来与大家讨论何谓有深度的建筑这个问题。第一个例子就是位于罗马的J ...

  
广州大剧院

罗马千禧教堂

相信每位建筑师都希望自己能设计出有深度的建筑,但是何谓有深度的建筑呢? 这次我会引用两个例子来与大家讨论“何谓有深度的建筑”这个问题。第一个例子就是位于罗马的Jubliee church(千禧教堂)。这座教堂位于距离 市中心大约30分钟火车车程的位置,是由美国建筑师设计的。其设计理念很简单,就是利用3个帆形的墙作为标记,使该教堂能够在四四方方的建筑群中鹤立鸡群。该教堂分为两部分,中央的大堂为主教堂,右边为神职人员办公室,左边为小型的教堂,大概是用作儿童弥撒之用,两个教堂之间是神父的小型办公室。

  该教堂最大的特色是透光性能好,教堂的屋顶设有向北的天窗,这样可以让阳光间接射入教堂的本堂,但由于天窗是向北的关系,这便可以避免夏天炽热的阳光直接射进室内。记起我当日参观此教堂时,中午外面的气温高达35度,但是教堂室内的温度可以不过多依靠空调就能够达到怡人的效果。室内的阳光再加上以白色为主调的室内空间,确实令人精神为之一振。该建筑令人佩服的地方还有室内与室外的空间连成一体,它的外墙上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正方的一端为神职人员的空间,弯弯曲曲的一端为教堂,这样便能从外形上清楚地看出公用和私用空间之分。第三层的帆型外墙代表3个不同的入口。第一个是主堂的入口,第二个是神父的入口,第三个是小礼堂的入口,层次鲜明。由于这3个帆形空间的出现令外立面在不同的角度都有所不同,也同样地令外与内的空间都有多层次的变化。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观看教堂的外观,也会有不同的变化。

  若回到最初何谓有深度的建筑的议题,该教堂相信是一个好的例子。无论它在外形、颜色还是室内空间上都设计得相当美观,而且在功能上也能满足需求,巧妙地运用颜色和外形上的设计来体现出与四周建筑群的不同。外形和空间上的组合是互相关联的,一座能兼顾美观而不削减其实用性的建筑,才能算得上是有深度的。

  至于何谓没有深度的建筑呢? 本人认为Zaha Hadid(扎哈·哈迪德)的广州大剧院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这个剧院一直被人狠评为大花筒,花了14亿元的天价来兴建,预算超出近100%,工程亦延误了超过一年,代价确实相当巨大。不过花了这多人力财力,到底又是否值得呢?

  扎哈·哈迪德的方案理念为圆润双砾,源自于海珠石的传说,寓意一对被珠江水冲刷形成的砾石,一大一小、一黑一白的两块奇石安然坐落于珠江江畔。所以,剧院的主体设计成像石头一样,而四周的公共空间是像流水一样的绿化空间,让建筑物与环境溶为一体。因此整个剧院的外墙和屋顶连成一线,同样是由各个折折叠叠的平面组合而成的,所以整个地面升高了数米,让停车场和辅助设施放在地底,而出入停车场的道路也是顺应地形而弯曲下去的。至于剧院的出入口都同样采取弯曲的斜坡来连接四周的广场。在某种程度上,剧院的屋顶、外墙和广场是连在一起的,属于同一个折叠的平面,情况就好像一个大网包围了整个剧场。

  这样的设计在概念上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一个有过百个折叠面的巨大建筑如何施工呢? 建造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把各平面分设成不同大小的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多元化折叠的特性才可以把一个无规律的折叠面变成有规律。不过,在设计初期就遇到很大的问题,因为原本的竞赛方案没有提供足够的高度来安放符合规格的剧院,也不能够安放Fly tower (舞台对上用作放场景的空间) ,所以需要提高屋顶高度。不过,由于屋顶和外墙是同一个部件,因此如要提高屋顶的话,就等于将整个方案全部重新设计,绝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外形重新修定后,便开始对各平面作出修定为各不同大小的三角平面,并利用Grasshopper软件尝试计算出各平面的受力情况。不过,剧院的室内空间是不可以有柱的,如何覆盖有1800个座位的大剧院而不用柱呢?解决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三角形的边都设计成结构部件,三角形每边都是由工字铁组成的,然后再在大三角形内加入不同的细小三角形组件来稳定结构。这便有如把整个屋顶设计成大铁网一样,因此广州大剧院的用铁量达1.2万吨,是北京国家大剧院用铁量的近2倍,因此剧院的建筑成本大幅度增加。

  不管剧院的外观如何漂亮,其室内的音效才是关键的,否则根本不能够满足它的功能需求。广州大剧院的音效设计可以说是在风风雨雨中完成的,一般的剧院都会在剧院的天花板上加上反音板来控制回音方面的情况。反音板的主要功用是协助声音传至剧院的后方,特别是在一楼座位之下的空间,因为一、二楼的座位会阻挡不少的声音,并且会有不同的回音,因此该位置多数都是比较便宜的座位。由于反音板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接近成为所有剧院必要的部分,但是扎哈·哈迪德大力反对使用反音板,因为反音板会破坏剧院室内流线型的装饰,破坏整个设计,但是她没有提出更好的修正建议,只坚持自己的想法。此举令中方的工程师大为不满,认为她是只会投诉而不会解决问题的人。这也是纸上建筑师的最大特质,否则她的设计又怎么会多次因技术问题而不能兴建呢?

  在双方一直争论不休的情况下,救星终于出现——他是来自澳洲的声学工程师Marshall Day(马歇尔)。他在20年前已提出不用反音板的理论,他研究指出可以利用剧院座位本身的外形和内墙上的物料来制造出高反音度的效果。这次广州大剧院便是他退休前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在实际情况中实践自己的理论。他的出现无形中解决了中英两方设计团队的分歧,不过代价就是大幅地增加建筑成本。因为他的设计是在剧院内墙上增加不少洞来控制室内的反音效果,而剧院一楼和二楼的天花都要做到相当平滑,接近于完全没有接缝。

  观众厅池座两侧的升起部分和楼座挑台交错重叠,看台犹如双手环抱,避免了回声的干扰,内墙的形状和角度有利于提供侧向反射声。乐池改成倒八字形,增加台上演员和乐池演奏者的沟通。歌剧场采用国际上常用的品字形舞台的工艺布置形式,即在舞台的东、西、北三边都有和舞台一样大的后台空间。

  广州大剧院虽然在建筑外形和声效设计上都翻开了新的一页,但是无论如何,最终的方案没有反映出圆润双砾的理念,而且外形是三角面的折合体,室内则是流线型的空间,两者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该剧院不仅外形是单独发展的,室内空间也单独运作,内外设计理念全无关系。更糟的是,如果换另一个角度看的话,整个建筑群完全看不出效果,扎哈·哈迪德的设计只能在特定的角度才有效果。最可惜的是,广州大剧院最美丽的角度是半鸟瞰角度,所以在人的视线角度来看该建筑就大打折扣,而且远观的感觉虽然还可以,近看就显得平常。由于这个建筑的外表和内在都欠缺一些周全的安排,所以我认为这只是有特色的建筑,不能算得上是有深度的建筑。

  建筑游人,出生于香港,毕业于英国纽卡素大学建筑系。曾参与香港、北京、上海、伦敦、埃及、南非等地的建筑项目。2年前,他开始在英国、香港、台湾、内地撰写建筑旅游文章,引起强烈反响。他致力于把建筑知识平民化,让公众更明白建筑背后的理念。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