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浅谈传统建筑群逐渐消失的原因

2013-9-4 10:5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26| 评论: 0 |来自: 网络

简介:   一、初衷   宗白华先生言,一切艺术综合于建筑,而礼乐诗歌舞剧之表演,亦与建筑背景协调成为一片美的生活,所以每一文化的强盛时代莫不有伟大的建筑计划以容纳和表现这一丰富之生命,先生此言发自半个多 ...

  一、初衷

  “宗白华先生言,‘一切艺术综合于建筑,而礼乐诗歌舞剧之表演,亦与建筑背景协调成为一片美的生活,所以每一文化的强盛时代莫不有伟大的建筑计划以容纳和表现这一丰富之生命’,先生此言发自半个多世纪以前,今日我们更应致力于这一和谐的美的世界早日来临”,这是吴良镛先生在《中国建筑设计作品年鉴》上的题词,这是他对当今建筑设计界的寄语,也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美好的建筑未来。在中国环境下如何能达到这一理想与和谐的境界,我们在借鉴西方的建筑基础上,更应把我们的眼光投向深邃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而作为这一片美的生活之物质载体的传统建筑及其群体,作为文化传统的血脉之一,必应成为我们关注的主角。

  对于十年前经常途径福厦高速路的人应有一个强烈的感受,从福州到福清、莆田、泉州、厦门各地的传统建筑群的面貌既有强烈的风格差异,而在这个差异的基础上又有着中间交叉地带微妙的衔接,看着这些建筑即已能够判断所处的区域位置,这就是传统建筑的魅力所在。而这种魅力则是这些地区百姓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建筑材料及建造方式之差异的折射。拓而广之,从中国南方到北方,从东部至西部,各个区域的传统建筑,有着令人着迷的自身特异的魅力。这些建筑群体不论是对古建筑研究,还是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指导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上升和深入渗透,我们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经济利益高于一切,衡量一件事情的极其重要标准就是经济利益。为创造经济价值新城市规划大步伐进行,这片土地上多数散发魅力的传统建筑--传统时代各区域丰富文化之生命的容纳体和表现体,将面临着逐渐毁灭之灾,各地区的传统建筑以让人惊异的速度在消亡,城市和乡村的建筑景观在以令人惋惜的境况下发生同化,许多原来尺度适宜、统一而有着丰富变化的城市、乡村面貌已变得庞杂和狰狞。

  我们要这样一直下去吗?我们是否应放缓一下脚步,让传统建筑群多保留一些,为这个世界多留几缕谦逊的余香。每个人是否应该停几分钟思考和分析一下为什么美丽的传统建筑会这样逐渐消逝了,也许就那么一下这个世界的建筑景观层次将更丰盈、更感人。

  二、原因分析

  传统建筑群逐渐消失的原因这是个复杂而又深刻的问题,其环环相扣,互相关联,以下将对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一)传统文化的没落

  钱穆先生将文化分为“身体”的传统和“心”的传统,即物质和精神的传统。传统文化作为传统建筑存在的精神依据,传统建筑按封建礼制、宗法制度的尊卑等级而建,以皇家建筑、官式建筑等为甚。而传统建筑则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传统文化生活的容器。传统文化的没落将使传统建筑逐渐丧失其存在的精神依据。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受尽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凌辱,割地赔款接连不断,各种改良运动层出不穷,极大地冲击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心理结构。“五四运动”成为对这种社会现状严重不满及要求改变社会现状的总爆发,同时传统文化成为文化先锋们攻击和推翻的目标,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似乎以不攻击传统文化为耻,甚至将传统文化归结为几样东西,如太监、女人裹小脚、娶姨太太、鸦片烟及麻雀牌等等。西方文化成为先锋们膜拜的神灵。

  解放后进行社会和思想改造,集体时代对中国传统社会以家族和家庭为核心结构的解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者之一的孔子的批判、对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改造、对文物古迹的冲击和破坏及对群众传统伦理关系的重新定位,在社会上造成了谈传统色变的局面,在大众心理上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紧张与排斥的态势,传统生活方式也自然而然受到极大的压制。

  改革开放后,与西方世界紧密接触后,外面世界的物质生活有很大诱惑力,西方文化的渗入进一步改变了许多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开始赶西方的时髦,渐渐抛开剩余不多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走向西化的路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商品套房建设使人们从互相认识,彼此攀谈院落式居住模式变迁至下班闭门、老死不相往来,住了几年还不知邻居是谁的商品房居住模式。这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居住模式。

  经过了几十年一系列重大冲击,加上传统文化教育的薄弱,经过几代人的选择淘汰,传统文化精神这个传统建筑的导师,似乎已是强弩之末了。因而在传统建筑群继续存留上,丧失了其存在的坚实的理论根基。

  (二)经济体制的冲击

  新意识形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之后,认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吸取“文革”国民经济停滞的惨痛教训,制定了经济发展计划。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运动。

  近几年来房地产已作为国民经济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产业及城市建设的发展带动了新一轮的城市规划,许多传统旧区、农田、湿地等有开发价值的土地都列入了开发的范畴,土地成为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迅速创造经济利益的摇篮。开发的车轮滚滚向前,倾轧了失落的旧城,这些或千年或百年旧制遗老成为了开发的障碍,许多大城市的老城墙与成片的传统建筑区成为了经济利益的献祭品。记得有个媒体人说过,改革开发之前因经济的限制对传统建筑群及建筑景观的破坏还是局部,还未造成致命的冲击,现在已财力雄厚,充分具备了完全摧毁一座座旧城的物质条件。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贩卖传统建筑成为一个极其热门的项目,从农村贩至城市,从城市贩卖至国外。许多文物专家和古建筑保护者义愤填膺,纷纷要求保护古建筑。但是这种贩卖浪潮一旦形成就难以遏制了。这又使大量的传统建筑雪上加霜了。

  由于经济利益的诱惑,很多城郊传统建筑的所有者为了获得更多的拆迁赔偿,在本区域还未划入拆迁范围时,就自己纷纷拆掉大多只有一层的老建筑,建起多层现代楼房,使得原有的古建消逝得怆然。

  (三)保护制度的缺失

  经济开发成为当今发展的主流,而传统建筑群的保护意识却极其淡薄,保护主体和保护机制相当薄弱。传统建筑的保护除了名人故居能列入保护范围之外,其他普通建筑很难列入保护的范畴。保护的对象倾向于建筑单体,群体保护这方面未获得重视。而且在保护的技术鉴定方面也未有相关标准限定何种区域应该保护,何种区域可以拆除。因而在城市规划时因无人对群体保护区域做出明确的界定,出现规划模式单一盲目,导致仅能保护一些名人故居的建筑单体,其他传统建筑群则遭遇群拆的现象。特别是具有较完整建筑群体形象的城镇,也因城中村更新中出现整体拆除重建,原村民集体迁离,而后建成现代居住区、商住或办公区的模式的现象。

  另外,传统建筑群体维护的成本远高于单体,保护的相关费用难以落实,而又无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这些费用的来源。对于群体建筑保留以后如何维护、运营,除了以旅游开发获取相关的费用之外,尚无更好的模式来规范维护费用的来源,这对于保存完整而旅游资源不是突出的区域将造成很大困境,使得这些地区的建筑群体陷入自生自灭的境地。

  (四)技术时代的侵袭

  传统时代中国人过的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的生活,种田用的是锄头和犁,盖房用的是斧头和凿子。社会发展至今现代机械设备工具的出现,为地产开发速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推土机等现代工具运用后可在短短的时间内推平一座城市。这些现代机械工具在利益驱使下的无节制使用,加速了传统建筑的消逝的节奏。

  在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具有传统建筑群保护价值的区域,在建筑新材料、新设备普及的状况下,大量的农村住户不再留恋传统建筑。老宅子已不适合他们的现代居住模式,房间尺度小容纳一件较大家具之后,再摆设其他家具已较困难。原有建筑的卫生设备大都使用移动的传统卫生器具,不够卫生,在使用上也极不方便,旧建筑已无法容纳新的卫生间。由于砖、水泥、钢筋等材料容易取得,造价尚不高,稍有经济条件的住户纷纷拆除老宅,采用现代材料来建造自己的房屋。极少采用木结构或者夯土结构等,或按原来的样式和方式来建造自己的房屋,因为如今能否满足建房结构要求的木材已少之又少,在工艺上亦复杂得多,能够建造传统木构建筑的工匠已慢慢消失,因而传统建筑的存在,在技术上亦渐渐失去了支撑。

  (五)其他

  地震、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亦可能造成整个区域的破坏,如汶川地震,造成极大的破坏致使整个城镇覆灭。传统建筑使用者乱拉电线,使用电器不规范,在建筑内存放易燃物品所导致的火灾也可能造成一个个建筑群落迅速成为焦土。

  三、结语

  传统建筑群的逐渐消失让人扼腕叹息,痛心疾首,当到斯人已去时再去怀念,那已为时过晚。对于传统文化衰弱当通过教育来弥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在各个阶段教育的地位,加强传统建筑人文价值的教育,倡导尊重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绿色生活方式,使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好生活方式深入人心。经济发展不应成为传统建筑群消失的理由,而应成为古建筑群保护强有力的经济后盾。应通过政府部门倡导古建筑群保护机制,采用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指导城市规划,使传统建筑群保护与新城区开发相得益彰。在农村应通过专家帮助加大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宣传,使传统建筑的使用者意识到其老建筑的价值所在,同时倡导农民群众健康的传统文化生活,根据区域特色加大力度解决农村的建设及生活问题等等。总之,期待尽快出台相关技术鉴定标准和保护规章来指导古建筑群保护,使有价值者得以保留,希望这个世界上最终有更多的传统建筑群能够得以长存,闪耀那富有魅力的光彩。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