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记忆中的西安钟楼

2013-10-25 16:3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34| 评论: 0 |来自: 网络

简介:西安钟楼 网络配图   人说西安,必说钟楼。钟楼是西安的中心,是西安的标志。史料记载,钟楼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当时是在广济街口的迎祥观内。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钟楼迁到现址。也就是说,从 ...


西安钟楼 网络配图

  人说西安,必说钟楼。钟楼是西安的中心,是西安的标志。史料记载,钟楼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当时是在广济街口的迎祥观内。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钟楼迁到现址。也就是说,从那时至今,钟楼就这么矗立了432年(按钟楼原址算,钟楼应是629年历史)。严格来说,虽然钟楼并不位于西安城中心,可是在人们心目中,钟楼就是西安的中心,这不仅因为钟楼在西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中心点上,更因为它是人们心理上的城市中心。400多年来,钟楼沐风栉雨,见证着西安的历史变迁,记录着西安人的奋斗与骄傲,也与西安人一起走向辉煌。

  陕西人爱西安,也因钟楼而自豪。陕西快板《夸西安》有云:“说西安,道西安,西安到处是景观,钟鼓楼中间站,气势雄伟真壮观……”民间有笑谈,一河南人和一陕西人出差,晚上同住一室,闲聊中就说起了自己省会城市的建筑。河南人说:“郑州有个铁塔寺,把天顶得咯吱吱。”陕西人便脱口而出:“西安有个钟鼓楼,半截子还在天里头。”此话虽是戏言,足可以看出钟楼带给陕西人的骄傲和自豪。

  上世纪70年代初,我曾在钟楼西北角的西安电信二分局工作,每天早晨睁开眼睛看见的就是钟楼,不少乡下同学都羡慕我是“钟楼下的鸟儿”,因为乡下小孩子看一次钟楼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那时候,西安除邮电大楼、报话大楼两座建筑外,钟楼、鼓楼就是西安最高的建筑。

  真正走近钟楼,领略它的雄伟壮观,是师傅带我上钟楼检查警报器。那个年代,全国上下都在贯彻落实伟大领袖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最高指示,西安的高大建筑物,包括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楼上都装有报警设备。这种报警器的安装和维护任务由西安市电信部门承担,每逢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我们这些电信线路维护人员就一定要对所有设备的零部件进行仔细检查。那时候,钟楼还没有对外开放,要上去参观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穿着印有“电信”字样的劳动布工作服,背着线务员使用的全部工具,快步登上了钟楼最顶层,放眼望着四周低矮的房屋,激动得真想放声大喊。

  检查完警报器,师傅带着我在钟楼上转了一圈,指着东南西北大街,向我逐一介绍那些高高低低的建筑物,这时我才发现,站的角度不同,效果也大不相同,好多曾经熟悉的建筑物此时全都陌生了。当然,记忆最深刻的还是钟楼西北角的甜食店。

  那年冬天,我和邻居叔叔去兴平市店张驿买粮食,途经钟楼时,夜已深,我们又饥又渴,就径直走进唯一亮着灯的甜食店买了两碗醪糟,把自带的黑面馒头一泡进碗里,醪糟汤即刻就消失了。吃完两碗已经黏糊的黑面馒头,我们口渴得还是不行,翻了口袋底也找不出一个硬币,只好端起碗去接自来水。出了甜食店门,邻居叔叔对我说,前面这楼就是钟楼,我“哦哦”地答应着却没仔细去看,当时确实没有心思看什么钟楼、鼓楼,因为距离我们家还有50多里路,骑自行车要花很长时间。回到家很久了,我忽然后悔那天不该如此对待钟楼,因为看一次钟楼是不容易的,更何况那是我第一次见钟楼。以致后来许多年,钟楼在我记忆里一直是灰灰的、暗暗的、矮矮的。

  那年站在雄伟壮观的钟楼上,偌大一座建筑物上只有我和师傅等三人。也正是在那时,我忽然发现,人的心情能改变所见事物的原本面貌。想起那个在钟楼下喝醪糟的晚上,我的心情是复杂的。

  也同样是那年,外地地震波及西安,一夜间西安市大街旁、小巷里到处都是地震棚,我们单位的地震棚就建在钟楼下,我和五个师兄弟在那座小小的塑料棚里住了三晚,每天晚上都看着钟楼聊天,直到睁不开眼睛才休息。那时候的钟楼,就像是我们家的院墙。

  因为工作变动,我早已离开城区,但每次进城我都要仔细看看钟楼,即使乘车,我也要伸出脑袋看看,看钟楼有无变化,看现在的钟楼和过去的钟楼有什么不同,还试图在钟楼上找出我过去的影子。

  歌德曾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对一座城市来说,不同时代的建筑是城市文明发展的见证,是人们阅读城市历史的哲理诗。钟楼对于西安,正是这样一座见证城市发展,传承历史文明的诗意建筑。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