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一把火烧出“桥空间”监管空白
相关内容: 摊位失火祸及长江大桥通行 市民过江影响大 [背景] 6月2日凌晨3时许,南京长江大桥南引桥第一桥孔下方的小商品摊位发生火灾,导致引桥受损严重,过桥交通因此实行管制,交通全面恢复需两个月时间。这一把火“烧”出的诸多问题,耐人寻味。 桥底乱象 3日下午2点,记者来到失火现场,失火桥孔周边依然一片狼藉。一位30多岁的女商户告诉记者,这一片原来一共有10多家商铺,除桥下的5间商铺外,毗邻的几间商铺也遭了殃,她自己的两间商铺,就有一间被烧光了。剩余的一间商铺是卖服装的,依然还在开门迎客,不过已经没有顾客光顾了。而在一旁的桌子上,记者发现了一纸由下关区城管行政执法大队下发的“拆迁令”,上面写着:这间28平方米的建筑物,未经规划部门批准,系违法建设,限令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日内自行拆除。 记者问,这些商铺究竟是谁出租给你们的?你们受谁的管理呢?这位商户称,好像是大桥管理处租给了一个姓白的承包人。每个月,他们都要向这位姓白的人交纳150-200元不等的管理费。 “其实姓白的只负责收钱,并没有谁来管过我们”。 而另一位来自河南的商户告诉记者,他们是卖衣服和床上用品的,这段时间还卖席子,每个月只需要向“白老大”交纳200元的摊位费。“这次火灾一共损失了几十万元,但现在我们却不知道该向谁反映情况,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这里究竟是谁在负责管理”? 据商户们讲,在桥孔下摆摊做生意,已有七八年的时间了。 在现场,记者意外发现,有多处桥孔均被用作经营或是成了仓库。一家驾校竟将桩训场地也设在了两个桥孔下,该驾校工作人员透露,他们已在此经营了1年多,并与南京长江大桥大桥管理处签订了长期租赁合同,每月上缴数千元的租金。 谁在监管 在记者采访的时候,围观的老百姓你一言我一语:“这又不是流动摊贩,固定摆摊七八年了,如此存在这么多年,怎么解释?”“出了事,就推诿,到底是哪个部门的问题?” 是啊,到底谁是大桥南引桥桥孔的监管者? 记者想寻找那位姓“白”的承包人,但周围的商户们说,现在根本就看不到人影儿了。 下关区城管执法行政大队彭大队长向记者表示,这一处的管理与他们无关。“当时铁路局与地方政府有约定,桥孔下面,桥两侧25米的范围,都是由大桥管理处负责管理。”据他称,大桥管理处的确将这一带承包给了姓“白”的私人。他表示,平时与大桥管理处的沟通协调很少。“在他们的‘地盘’上,我们不好管。像58号、59号桥孔下面一家驾校的训练场地,我们也去查过,但有什么用呢?如果是在桥旁边的马路边上,那我们肯定管。”不过每逢有检查,他们还是会告诫商户:这几天就不要摆摊了。 记者又拨通了大桥南引桥所属的建宁路街道办事处,城管科一位工作人员进一步向记者证实,60号桥孔及桥两侧 25米的管理单位是大管管理处桥工段。他说,只是听说桥工段把这一带交给了私人经营,同样是因为“不是我的地盘”的原因,他们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也从不与桥工段进行沟通和协调。 在6月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铁路局南京桥工段段长金辉称,失火区域原来是一个菜市场,大桥建成后这里变成了小百货摊位,他们也没有对其经营进行过正常的管理,而和地方的管理存在着对接上的混乱。 昨天记者欲进一步采访金辉,但在1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却始终无法接通大桥管理处的几个电话,要么无人接听,要么提示音显示:机器故障。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公铁两用桥实行铁路管理、地方使用的管理体制。在这一场大火中,这一体制矛盾完全暴露出来。“桥孔经营”由此成为管理漏洞。 亟须“扫盲” 一把火,“烧”出了大桥背后的不少问题。 南京社科院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唐启国教授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桥交通因火受阻,暴露出大桥“独木难支”的境地。必须尽快建设开通新的过江大桥为大桥减负、分担跨江发展风险。他还特别指出,包括立交桥等桥梁建筑在内的“桥空间”一直是个管理空白,亟需引起重视。 唐启国说,南京二桥和三桥仅是过境桥,和主城区直接相连接的过江通道眼下仅有长江大桥。 这实际是把跨江发展的交通重任“押”在大桥身上,蕴含了诸多风险。如果说平日大桥不堪重负的话,那么这次大火则彻底暴露了大桥“独木难支”的尴尬处境。一直负荷满满的大桥在大火后竟然出现了罕见的“空桥”现象,而轮渡码头、二桥和三桥则出现了爆满。唐启国说,这加大了城市运行的成本和风险。 唐启国认为,这次大火还“照亮”了一直生活在阴影下的“桥空间”这个管理盲区。无论是大桥还是城区高架桥,在路面之下都有一个“桥空间”,而这个空间一直缺乏有效管理。 再看高架桥的下面,同样也是“无主”的空间。虽说绿化部门在那里铺设了草坪,但多是铺完之后就了事了,以至很多地方成了违章搭建的场所。这个“桥空间”在平时被忽视倒看不出多大危害,而一旦出事就悔之已晚。这次大桥过火受损,就是一个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