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火车站被定位为华中陆港
武汉火车站站区总体规划出炉了!昨日,记者从武汉市规划局获悉,武青四干道-三环线-中北路延长线-站西大道、总用地面积达110公顷(计算至道路中线)的围合区域都归于武汉站站区的规划设计范围内。基于华中陆港的定位,武汉火车站将力争成为耀眼的城市名片。
同时,根据总体规划,武汉站西广场取消了原设计中的坡地广场,将改为以景观水体为纽带布置的休闲景观带。 定位华中陆港 武汉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火车站站区的规划定位与目标是:以武汉火车站为主体,建设服务中部、面向全国、国内一流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华中陆港。 同时,要将武汉站打造成绿水交融、特色鲜明的生态站区,成为代表武汉21世纪建设水准的精品工程和标志武汉市迈向区域性中心城市繁荣与活力的新名片。 武汉火车站建筑总面积35.5万平方米,其中站房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站前高架平台面积1.2万平方米,无站台柱雨篷面积13.4万平方米。 站房最高点距地面60米;站房总长550米、总宽325米,其中主体围护部分长248米、宽199.6米。 车站设客运专线、普速两个车场,有高速客车到发线15条、站台8座,普速客车到发线5条、站台3座。 车站远期年旅客发送量达3100万人,高峰小时旅客发送量为9300人、站房最高聚集6000人,定位于华中陆港。 高架设计增加利用空间 武汉站建筑设计整体取意“千年归鹤”,其中部突出的大厅屋顶象征武汉在“中部崛起”,屋顶九片重檐同心排列象征着武汉“九省通衢”的重要地理位置。 按照规划,武汉火车站为高架车站,站房主体三层,一层为地面架空层,二层为站台层,三层为候车层。 武汉站站房地面层,将充分利用站台高架的有利条件,将武青四干道到沙湖大道的站线部分全部架空,增加地面的东西向道路。 此外,利用站房一层交通集散大厅,沿地铁站厅方向,将设置贯穿东西广场的东西步行轴线,大大方便旅客的可达性。 武汉站站房的地下空间,形成连通东西广场的地下步行通道,并预留向西下穿站西大道,连接核心区的地下通道。 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规划,还将在地铁站线两侧平行布置地下商业空间,满足旅客消费、购物需求。 打造“一站两场四区” 有关负责人介绍,以高速铁路站线和垂直于站房的带形广场为纵、横两轴,武汉站站区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将形成“丰”字型的对称布局结构。 以此为支撑,打造“一站两场四区”的站区功能体系,即以武汉站站房为中心,建设站区交通集散核心;东广场以交通性广场为主,西广场以休闲景观性广场为主;在站区四角,布局形成4个辅助功能区,分别为公交枢纽管理区、长途客运管理区、办公服务区和MICE综合区。 ● 东广场 “鹤尾”设置公汽及长途车站 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合理组织交通集散,东广场主要布置公共汽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城市交通设施,并以中部的矩形广场作为与西广场的联系纽带,并在矩形广场上布置三角形售票用房,以此强化“鹤尾”的意象。 此外,临近武青四干道和沙湖大道将分别布局配套建筑,形成站区后院式围合空间。结合停车区域,强化防护林的景观化建设,形成矩阵式生态林区。 ● 西广场 “鹤头”改为景观休闲区 鉴于有关专家的强烈建议,西广场取消了原设计中没有明确功能要求的坡地广场,改为以景观水体为纽带,布置各类休闲绿化设施,加强植被绿化,并建设站前小森林。 在中部轴线上,将硬质铺地布置为弧形对称式样,在平面上和空间上与武汉站“千年鹤归”立意相互呼应(延伸站房“鹤头”意象)。 此外,将连接东湖与杨春湖的景观水体规划为一条弧形水带,满足水生态廊道的功能需要。 ● 停车场 可容纳1536辆车辆停泊 根据规划,预计武汉火车站站区需配套建设535个社会停车位、186个出租车停车位,需安排15条公交线路。因此,站区将配套建设长途客运站、公交、社会停车场、出租车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形成交通换乘综合体。 其中,长途客运站设于东广场南侧,公交枢纽站设于东广场北侧。社会停车场布局于车站架空层南侧,占地2.7公顷,泊位576个(另预留500个);出租车停车场布局于车站架空层北侧,占地1.7公顷,泊位260个(另预留200个)。最多可容纳1536辆车辆同时停泊。 ● 路网 “三横四纵”结构将建三座立交 整个站区的路网结构为方格网型,总体由“三横四纵”组成路网主骨架,“三横”为友谊大道、武青四干道、中北路延长线,“四纵”为工业大道、工业二路、建设十路及三环线。 对外交通主要依赖三环线、汉鄂高速等快速道路沟通外环及周边城市地区,对内主要利用中北路延长线、友谊大道及建设十路组织交通。 在三环线的友谊大道、中北路延长线两路口,规划建设两座互通式立交,在建设十路与中北路延长线相交路口规划建设立交。 ◎站区交通组织 车辆各行其道 客流到达机动化 整个站区的车流交通组织规划中,长距离交通主要经三环线由东广场进出车站、城区交通主要经西广场及周边道路进出车站。 公交车主要经车站北侧的友谊大道、武青四干道及西侧建设十路进出东广场北侧的公交枢纽站,长途客车主要经车站东侧的三环线及白马立交进出东广场南侧的长途客运站;城区送客社会车辆及出租车主要经车站北侧的友谊大道、武青四干道及西侧建设十路等城市干道组织进出站区,经车站西侧的高架车行平台下客后离站,或直接进入车站架空层下方的停车场候客; 周边城市地区客流及东湖高新等远距离社会车辆,经城市三环线及白马立交组织进出站区,在车站东侧高架车行平台上下客后离站,或经站区道路组织进入车站架空层下的停车场。 整个站区的人流交通组织规划中,站区客流主要以机动化的方式到达车站,设计以“全天候、零换乘、人性化、强导向”为原则。车站内部客流组织流线为“上进下出”为主、“下进下出”为辅的交通组织方式。 轨道、长途及公交进站客流,经车站架空层及车站东西两侧的自动扶梯进站,乘社会车及出租车的进站客流可直接经由车站东西两侧的车行高架平台进入二层贵宾候车室或三层候车室候车;出站客流在地面出站大厅出站后经地面步行进入轨道站厅或至东广场的公交枢纽站、长途客运站换乘其他交通离站。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