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名门望族藏身贫民古巷(图)

2013-11-5 12:04|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85| 评论: 0|来自: 网络

摘要: “佛山发源始于塔坡,明清时兴盛扩延到祖庙、东华里,再到民国时城市中心再北移到升平一带,如果要寻找明清时期的烙印,只能在祖庙、东华里,其他地方很难有收获。”佛山市老文化工作者余婉韶说。   即将拆迁 ...

“佛山发源始于塔坡,明清时兴盛扩延到祖庙、东华里,再到民国时城市中心再北移到升平一带,如果要寻找明清时期的烙印,只能在祖庙、东华里,其他地方很难有收获。”佛山市老文化工作者余婉韶说。

  即将拆迁的祖庙―――东华里片区,保存了佛山明清以来的文化记忆,而昔日名门望族集中居住之地,更见证一个时代的风光。

  [名门聚集]

  堪称“岭南第一街”

  被列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镇”和“四大聚”之一的佛山,说到“商贾云集”,首推“东华里”,在当时,东华里就是名门望族集中居住之地。

  据考证,先后在这里兴建宅院的有四川总督骆秉章、著名富商招雨田等人家。而近年来佛山市文物部门经考证,发现7号民居还有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黄少强建立的“止庐画塾”,他有一段时间就在那里生活与教学。

  清代嘉、道年间,当时在朝中任协办大学士、四川总督的骆秉章带着家人迁入东华里,他曾出资对该里后半段北侧宅第大加修葺改造,屋宇更为规整美观;清末,华侨富商招雨田家族迁入东华里,招氏买进东华里中段南侧的连片宅第,并进一步改建装修,加层扩建;光绪年间,军机大臣戴鸿慈之弟戴鸿惠(清末民初南海劝学所所长)也买入东华里北侧中段宅第,并加以修葺。达官、富商、名人“聚居一堂”,在这个意义上,东华里堪称“岭南第一街”。

  除了东华里,附近的街巷当时也已聚集了不少富商,如居仁里的区家庄,是清乾隆年间区氏富商所建的家族庄园建筑群,因自成一巷,故也称“区巷”,如今福贤路的蕺园,则是佛山另一大族叶氏的庭院,到了民国时期,烟草大王简照南在东华里对面臣总里建造的简氏别墅,则成了佛山现存规模最大的民初西洋式大型建筑群。

  [建筑风格]

  讲究奢华构件精美

  为何在明清时期这一带集中了这么多的商贾名流?余婉韶将原因归之于“经济的发展”,唐代的佛山人口主要聚居在塔坡、普君墟一带,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聚居地逐渐往西北扩展,手工业、铸造业、冶铁业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祖庙―――东华里一带成为商业、手工业中心。

  “东华里历来多为官家、富户、名人居住,所以无论是建筑形式或者是装饰,都十分讲究。尤其是19号民居内的‘八卦屏’档次很高,是绝无仅有的精品。”佛山市文化局文物科科长邓光民介绍。

  仔细考究东华里的建筑艺术构件,可以发现这种精美。花岗石条铺砌的路面,家家都在高达4米的石门框装置了屏门、木栅门和厚重的大门等三重门,分别具有遮阳、通风和防盗三种功能,室内都铺砌防潮的大方砖,内墙还用木板装修……随处可见的精致装饰物,砖雕、石雕,乃至门边一串不经意的木刻和窗上泛黄精致的钩花,无不令人联想起东华里昔日的奢华与高雅。

  [邻里关系]

  富户民居遥遥相对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名门望族屋宅并非城中孤岛,环绕其的是高低错落的普通民居。东华里的骆筠阿姨介绍,东华里以整齐屋宅而出名,但当时的祖庙大街一带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祖庙一带聚集了飞发佬、卖蔗佬、烧香拜佛的人群,但也同时是臭河涌所在地,当时附近多是草房、泥房子……

  但也正因如此,祖庙大街附近非常热闹,大宅院与普通民居遥相对,但相处也无事,“只是来往的并不多”,长生树一带是嫁娶、出殡之地,大户人家也同样要到那里去。

  ■踏访名门

  青少年时光最魂牵梦萦

  清代四川总督骆秉章第五代孙骆筠仍在独守祖屋

  东华里是佛山现在保存最完好的清代街道,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佛山名门的聚居地。街道两旁整整齐齐都是连绵不断的镬耳房,山墙上、屋脊上、屋檐下的精致花纹都显示了房子原来的主人非富则贵。有一种说法是,镬耳有多高,就代表住的人家有多富贵。

  “姓骆、姓招、姓戴、姓伍”,73岁的骆筠阿姨还记得当年住在此地的大户人家。

  骆阿姨住在东华里17号,她是清代四川总督骆秉章的第五代孙。当年骆秉章一口气为其二儿子从伍姓人家手中买下东华里一条横巷中的八九间房子,总共540多平方米。大宅庭院深深,共有四进,骆阿姨现在住的是原骆氏宅第的第三进,而昔日大家族留下来的,也只有他们骆氏这支后人。

  [成长故事]

  大户人家儿女兴“踩雪屐”

  “我是在香港出世的,不久就回到东华里,整个青少年时代都在这里度过,直到1959年去海南工作。”骆阿姨说,如今回忆起来,那十多年的时光依然是梦中最魂牵梦萦的。

  骆筠童年时代,骆家族人多在经商,家境宽裕,“镬耳越大,显示主人越有身份。”镬耳屋是当年尊贵的象征,也正因此,解放前,住在东华里的人和外面的普通人家几乎老死不相往来。

  大户人家的孩子有自己的游戏,骆阿姨记得当时最流行的有跳六格、跳飞机、水鬼霸角……

  “当时最好玩的是‘踩雪屐’,就是现在的溜冰鞋,”骆筠说,这玩意在佛山很流行,中等家庭也买得起,她小时候也有一双,伙伴们经常在大厅内的阶砖上滑。

  [昔时风光]

  嫁妆送整套酸枝桌椅

  逢年过节,大家族要提前两三个月忙活起来,“怕涨价,粮油要先备置,”骆筠小时候,太公的七太太还在世,这个时候就得带领全家大小,油炸煎堆、炸油角……这项春节不可少的风俗不可小觑,一边炸还要一边说“大个大个……”据说这样炸出的煎堆会松软酥脆。

  但在骆筠记忆中,婚礼才是最热闹的,“红色轿是明媒正娶,青轿是讨小老婆的”,而明媒正娶最讲排场,骆筠印象中,大伯父与大伯母的那场婚礼就极尽奢华,大伯母是平洲三山一位富商女儿,女方嫁到骆家,外家还送来了全套的酸枝桌椅,礼物堆满大桌小桌。

  [屋宅变迁]

  设计精妙之处已被破坏

  “东华里的房子,原本设计为一进比一进高,南风可以从高窗吹进,房子冬暖夏凉。”

  骆筠说,历来多为官家、富户、名人居住的东华里,无论是建筑形式或是装饰,都十分讲究的。她还能数出东华里大宅的许多巧妙,比如高高的石脚是防盗用的,墙的两层青砖之间还夹有一块块阶砖,挖一块,上面的一块又会滑下来,小偷永远也挖不通墙。

  解放后,原居此地的富商纷纷迁往香港,骆家的房子收归国有,分给了平民居住,骆筠一家被分配到第三进“神厅”。

  “文革”时期,这些雕梁画栋曾饱受红卫兵的觊觎,好在左邻右舍尽力保护,当年第一进那面豪华的八卦屏被完好保留下来,成为了后来者密姑的家中摆设。

  1989年,骆筠从海南回佛山,尽管小心保护,但祖屋也已改得面目全非,原本富丽堂皇的大厅被豆腐一样切割,原来第二进的龙舞厅,则被加高了两三层,当初设计的精妙之处已无从体现。

  如今,儿女已搬出东华里各自成家立业,骆阿姨和丈夫仍独守祖屋,屋子摆设仍按旧习,过年还会在屋梁贴上“金玉满堂”、“迎春接福”的字帖,保存童年的那份记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