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主城干道新规划 为方便市民
市市政委主任谭大辉详解公厕工程:未来3年,在人流聚集区新建362座公厕,以适当补贴方式鼓励社会单位现有公厕对外开放,提升原有老公厕的服务质量,购置车载式移动公厕用于重要活动应急。
市城乡建委主任程志毅详解人行天桥工程:5年里,投入5亿元修建100座人行天桥和地通道,有条件的设置自动扶梯,提高照明、通风等建设标准。 城市扩大速度加快,公厕、人行天桥等重要基础设施随之告急。为缓解市民如厕难、过街难,从今年起,市委、市政府将用3~5年时间,新增362座城市公厕和100座天桥(地通道)。其中,今年建设完工的数量将分别达到162座和20座。 是什么导致了如厕难、过街难?我市又将怎样有针对性解决这些难题,把这件民生实事做实做好?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市市政委主任谭大辉和市城乡建委主任程志毅。 新建公厕“打补丁” 重点覆盖三大区域 “人有三急,谁都离不开公厕。”市市政委主任谭大辉介绍,直辖以来,公厕建设项目作为民心工程之一进展很快,新建和改建了1200余座。截至今年6月底,主城区公厕总量达到3042座,全部为水冲式厕所,基本消除了过去旱厕又脏又臭的现象。 但总的说来,公厕建设还面临四大问题:一是布局不合理,二是数量不足,三是建设配套不到位,四是公厕选址难、落地难。 一个很直观的数据是,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平均每万人拥有4座公厕的标准,主城应建有公厕3200座,与实际拥有量相比,有160余座的缺口。若按照远期规划主城1000万人的规模计算,缺口将增加到900余座。 “所以,当务之急是新修一批厕所。”谭大辉介绍,最急迫的城区繁华地区、人流量较大的主次干道及公交站周围等三大区域,将是公厕项目的“主战场”。据统计,今年新建公厕中,83座选址位于主次干道沿线;82座分布于公交站点周边,比例都超过50%。 考虑到用地紧张问题,补建公厕将采取“打补丁”方式,因地制宜,不强求规模,若空地实在有限,也可以建设只有几个蹲位的厕所。“只要能方便市民应急即可。” 同时,对于黄金周、重要活动增加的出行人群,通过增设可移动公厕等临时性公厕设施来加以解决,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每个公厕配专人管理 环境卫生让百姓满意 人人离不开公厕,但真有公厕要在身边落户,大家又都不愿意了。公厕选址难、落地难问题凸显,成为公厕建设管理中最为突出的矛盾。 谭大辉认为,为解决这一矛盾,首先需加强公厕管理,改善卫生环境,从根本上扭转市民“公厕就是污染源”的固化观念。按照规划,今后公厕要严格按照《重庆市城市环境卫生公共设施运行维护技术规程》进行管护,及时修葺完善破损设施,巡回清洗保洁。 最基本的要求是,每个公厕至少配备1名环卫工进行管理,每月对其进行环境卫生考核。同时公示监督电话,欢迎市民拨打电话投诉。 谭大辉说,我们希望能全面提升公厕建设档次和管理水平,使公厕逐渐成为城市小品建筑,甚至成为城市景观,从而得到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此前也有过成功案例。位于江北区观音桥清风苑小区的公厕,为2011年补建。建立之初,市民反对声音很大,但市政局顶住压力投资200万元完成修建,现在有两名环卫工负责,因卫生条件好而评上4星级,周边环境大改观。反对的声音自然就消失了。 建立导厕平台 打开社会单位公厕之门 公厕告急,不仅是数量少,还没有识别度——主城公厕虽有3000余个,但很多“隐蔽”得深。为此,我市将建立导厕电子化信息平台,让市民按图索骥找厕所。 同时,将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服务市民生活,推出厕所APP,帮助市民找厕所。用得很火的“噢粑粑-手机找厕所”软件就是其中一个平台。只要打开软件使用定位功能,所在地方圆几公里的所有公厕位置,一目了然。谭大辉告诉记者,今后,市市政委将加强与软件运营商的合作,随时更新新增公厕地点,不断完善公厕定位服务功能。同时,为方便群众如厕,市政部门也正在着手完善公厕导识标牌。 下一步,市市政委将督促各区政府试点通过适当补贴、加强管理等方式,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它社会单位厕所对外开放。 去年,沙坪坝区市政已做了这方面的探索,给予沙滨路附近居住小区每年2万元的水电及管理维护费补助,让小区厕所对外开放,有效缓解附近群众如厕难。 按照计划,2016年前,我市将最终实现主次干道每500米~800米、其它支路每800米~1000米建立一座公厕,以及城市居民平均每万人拥有4座公厕的标准。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