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建筑师“宅在故宫边”建房子
摘要: 九方宅瓦山。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张清帆 建筑师,画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硕士,在造建 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张波 先后在非常建筑、都市实践等建筑事务所工作,在造建筑 工作室主 ...
张清帆 建筑师,画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硕士,在造建 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张波 先后在非常建筑、都市实践等建筑事务所工作,在造建筑 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现在我们的注意力都放在公共建筑上。其实你看过去的文人 笔记,他们最在意的,就是花大半辈子的时间,去盖一个自己喜欢 的房子。”建筑师张清帆、张波在故宫边上帮委托方盖了一个“自己 喜欢的房子”,写下建造笔记,以“宅在故宫边”为名出版。这本书呈 现的时代况味、对诗意的追寻,引人关注。 相对于故宫皇家威严的“宅” 张清帆、张波是“夫妻档”,以建筑师的身份自由工作。某天, 在书店看书时,偶遇了一位想要修建住宅的建筑发烧友,经过进一 步的交流,包括日后的设计、建造,一个既有现代技术保障又有乡 野诗意的住宅“九方宅”破土而出。九方宅是两人成立工作室后的第 一个建筑作品。 《宅在故宫边》即是九方宅的建造手记,其中包含了十篇文章 、九十九篇日记和二十二篇工地笔记,为读者还原了两位建筑师用 三年时间建造九方宅的过程。 九方宅建造之前,原来是故宫边一个有几十年历史的小杂院, “破败不堪,没有丝毫之前想象的古旧雅致”,当时“被分割成若干个 小间,成为低廉的出租屋”。这个小杂院的面积并不大,如何在这 样一个小尺度的空间里完成理想的建造,是建筑师首先要解决的难 题。 这时候,故宫成为了建筑师的“可利用资源”:故宫清三代皇帝 的书房“三希堂”,面积不足15平方米,但正是这样一个“斗室”,既 满足了使用需求,又可见丰富的景致。“这给了我们启发。”张清帆 说。另外,苏州园林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建造灵感。 “在建九方宅时,我们把原来的一个院子,拆分成四份。形成 四个院子,放在四个方位,虽然每个院子都很小,但空间感丰富。 ”相比于央视新址大楼等建筑的“标新立异”“离经叛道”,张波表示, 意味无穷的空间感受才是“中国建筑”的一个特点。同时,“宅”相对 于故宫的皇家威严,也饱含了民间意味。 内城里的乡野梦 四个院子中的西院,有一处竹园,竹子绿意盎然,其中还设置了数段云墙,可供攀爬。对于竹园,一篇关于九方宅的论文写道:“曾读到倪元璐的《衣云阁》,在三层楼上植竹数千竿。想来高举 的竹丛轻盈如云,衣般蔽体。西院里高举的竹园,也恰好印证了这 一诗意。” 南院则被设计为水院,以瓦叠山,“夏天瓦山顶部的水管可以 开启细密流水,流水刷洗小青瓦,蒸出层层水雾,水雾则携带着瓦 山上的泥土和植物气息,随南风散入房子里”。在建造瓦山时,因 为是项新鲜的工作,工人从未尝试过,整面瓦山看起来摇摇欲坠, 经过建筑师调整,和瓦匠一起动手,才最终定型。 在九方宅里,诗意随处可寻。“走到九方宅,你不仅能感受到 诗意,还能有种物我两忘的感觉。我们说内城里的乡野梦,这就有 所体现。”张清帆对记者说。她认为,这也是对人怎么能活得有诗 意的一个回答。 对于私人小住宅的诗意,张清帆、张波两位建筑师认为:“在我们的文化里,最具诗意的生存蓝本—见于园林遗存、文字记述和 绘画皴染的生机,是浸润在文明中、经由情感和智性梳理出的一方乡野,这应当能够成为当下居住理想的来源,使之嫁接在现代生活 之上,成为容纳诗意生长的容器。”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