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造城市长欲重造太原 太原城变作大工地

2013-11-5 09:5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6| 评论: 0

摘要: 太原是中部一座尚未崛起的城市,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城市愚形与产业结构困局,使得这座城市的发展之路颇多阻塞。有造城市长之称的耿彦波重回太原,开始大刀阔斧地重塑这座城市的形象。 府东街封了,府西街封了,并 ...
太原是中部一座尚未崛起的城市,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城市愚形与产业结构困局,使得这座城市的发展之路颇多阻塞。有“造城市长”之称的耿彦波重回太原,开始大刀阔斧地重塑这座城市的形象。

“府东街封了,府西街封了,并州路封了,长治路封了,南中环封了,许坦西街封了,南内环西封了,太茅路封了,坞城路封了,还有哪封了?”

以上所列举的,全部是太原这座城市的主要交通要道。

太原人的回答是“……开车的疯了,坐车的疯了,打车的疯了,还有谁疯了?……太原人疯了。”

今年春节一过,太原市就成了一个大工地,到处被开肠剖肚。网络上流传一时的段子,足以吐槽出太原市民的心声。

进入七月,山西省雨水频频,积水、泥泞、湿滑……连日的降雨使太原市区内的很多道路修建工程进度受到了影响。住在南中环桥打通项目工程附近的吴家堡居民不由担心了起来,横跨新晋祠路的西侧引桥还能按时修建完成吗?

不仅居民担心,新任市长耿彦波更为担忧。降雨不仅会使工程进度遭受影响,也很容易发生城市内涝。位于太原市迎泽大街北侧的新建路70号市城乡规划局五层的会议室内,工作人员拿着各种规划建设图纸不断地进出,电话响声也不绝于耳……进入雨季后,耿彦波召集的调度会就经常会在这里进行。宽大的会议桌一侧,相关部门负责人围在市长周围聆听调度安排,他不断要求相关人员打电话给各大施工工地,询问情况。

与此同时,记者看到,一幅太原市城市规划全景图在桌上迅速铺开,各种量尺和规划用笔在上面进行各种标记和圈画……

简单地将太原正在进行的工作描述为修路,拆迁,显然低估了这座城市主政者的雄心。这是一座即将发生剧烈变化的城市。

中部“弃子”

太原现在很尴尬。

这座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在过往2500多年的历史中,有太多辉煌可以书写。但在今日中国发展语境下,审视这座城市过往十年的发展史,会发现太原是一个吃力的追赶者。

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处于二线城市与三线城市的中间,一直在艰难寻找自己的定位,却很难摆脱因袭的重负,现实的困扰。

在过去十年间,国内的城市经历了近乎疯狂的高速发展期,每一座城市都在不停地变高,变大,到处是高楼林立。太原这座典型的内陆城市,在这个高速发展期里保持了几乎同样的速度。数据显示,2002年,太原市GDP为432.89亿元,到2012年,此数字达到2311.43亿元,相比于十年前,增加1878.54亿元,年均增加187.85亿元。

这样的成绩放在自身相当了得,但是纵观周边则差距立现。

不用与国内其他城市比,仅仅在中部六省中,十年前的太原,尚能稍稍领先于安徽省会合肥。而十年之后,太原的GDP已经与合肥拉开了一半的差距。以2011年核准的统计数据为例,中部六省会城市太原、合肥、南昌、郑州、武汉、长沙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080.1亿元、3636.6亿元、2688.9亿元、4979.8亿元、6762.2亿元和5619.3亿元。显然,太原较南昌还有600亿元的差距。

与数字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太原市原统计局局长温国强,现在太原市政府下属的经济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他最近受太原市领导的委托,正在研究起草一份“一流省会城市指标体系监测表”。他向记者出示了一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省会城市所辖县区数及土地面积增减变动情况”的研究图表。

图表显示,1985年以来,全国27个省会(首府)城市中所辖县区增加以及土地面积扩大的有12个市,分别为石家庄、南宁、银川、济南、呼和浩特、沈阳、乌鲁木齐、贵阳等市。但是与以上多个省会级城市不断扩大区域面积的做法相比,太原的地域面积并没有进行增加,但县区数量却增加。“县区市的不断撤并设立,也分散了太原城区的发展空间。”温国强认为。

如果再从“跳出太原看太原”的视角看待,城市承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发展滞后等问题相当突出,太原在全国和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下降、在山西省的首位度下降、各项发展指标停滞不前。甚至曾经有人一度担心太原会有“逐渐被边缘化”的危险。

在2006年之前,山西省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不东不西,不是东西”,这是自嘲在国家战略中既没被划进西部,也靠不上东部。但是在中部六省联合抱团,促使国家出台“中部崛起”战略5年之后,中部各省市尤其是省会城市纷纷调整自身定位,争夺中部开发的“中心”与“领袖”地位。西安、成都、重庆联手打造“西三角”,武汉、长沙、合肥、南昌联合提出“中三角”,郑州牵手洛阳,着墨“中原经济圈”,只有太原,东西不靠,再度面临“不东不西”的区域困境。

在这样的区位困局中,有着超过2500多年历史负重的城市,该如何发展前行?这是太原市、甚至是山西省新一届主政者都在思考、决策的重大问题。

造“核”太原

“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标语在有着“第二长安街之称”的迎泽大街上矗立着。

三年前,由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提出的这一战略目标,让人们对这个能源资源大省的重塑充满想象。而太原市作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先导区,其转型之路对于山西省具有样本意义。

如果把重工业与煤化工当作太原的历史发展符号,那么此前几十年它犹如一枚高速旋转的硬币,不断向世人展现其两面性。现如今的太原往哪转?怎样转?如何让区域竞争力强与生态环境优美成为这枚硬币新的两面,旋转出附有节奏但不失优美的曲线,太原正在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城市形态发展逻辑。

唯有回到自身,做大内核,山西才能摆脱区位劣势,走出一条内陆城市的发展新路。2009年出台的《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将太原市定位为:山西省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

大太原都市圈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上前台。

在山西省的总体规划中,总体战略格局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以太原、晋中同城化为重点,以阳泉、忻州、吕梁为支撑。此外,在晋北、晋南、晋东南将发展三大城镇群,从而形成山西省“一核一圈三群”的大城市体系。

“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加班两小时。”这一制度2011年年初在太原市各级机关内全面展开。同年8月召开的太原市第十届党代会上,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市委书记陈川平也重申了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将作为该市“率先转型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目的就是要“重振雄风追回本属于太原的荣誉”。

“的确,太原与全国其它省会城市横向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太原市多位受访的官员对《小康》记者坦言。他们总结主要原因在于,市级财力不够导致城建规模上不去、城中村改造速度慢、城区公共服务机构集中导致中心区人口承载与交通拥堵等问题。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太原被国家确定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钢铁等一大批能源重化工企业集聚,而在随后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面积必定受限,企业与城市相互制约,形成了“工业围城”的现象,很大程度影响了城市格局的发展。

此外太原市位于太原盆地的北端,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市区东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吕梁山。受地缘限制,太原在省内的辐射带动作用受限制。无疑通过外部“扩容”提高辐射能力和聚集能力,再通过城市内部规划的改进,提高内生发展动力,激发竞争力将为其在中部城市群中突围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太原城都市圈在全国的交通地理位置来看,它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又处于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中部。既要避免“小马拉大车”的吃力,又能形成使太原转变成为辐射和带动全省发展的龙头效应,城市间的“抱团取暖”已经成为太原全面转型的大战略。

如何冲出困境,作为“核心”的太原转型的意义非凡。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