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先建成“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人,51年后的今天,又将在长江上创造另一项世人瞩目的成就——率先从江底安全掘通长江。历时三年多的钻越,“万里长江第一隧”将于今日全线贯通。 据武汉相关交通专家介绍,“长江第一隧”的打通,将改变长江过江交通路网体系,武汉的交通将由此进入水上有船、江上在桥、江底有隧的三维格局。 武汉长江隧道于2004年12月开工,两头分别连接汉口大智路、武昌友谊大道,为双向4车道公路隧道。按目前进度,2008年年底前,武汉长江隧道通车几成定局。隧道建成通车后,将极大地缓解武汉内环线上两座长江大桥日益增加的交通压力。 江底埋头掘进14个多月 “地老虎”今日破土出洞 在江底“埋头苦干”14个多月的“长江一号”盾构机,计划于今日下午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挖开东线隧道终端约一寸厚的土壁,这层土壁也是位于汉口鄱阳街的江北竖井内壁——而重见天日。 据了解,武汉长江隧道是2006年9月29日从武昌始发井开始掘进的,经过“地老虎”(盾构机的俗称)14个多月的缓慢爬行,终于抵达江北的接收井,万里长江底下首次打通了一个直径为11.38米的公路隧道。 按照工程进度,西线隧道的“长江二号”盾构机,计划在今年3月抵达江北出洞口。 事实上,武汉长江隧道工程早在2004年11月28日就已动工,当时是在武昌岸的武汉理工大三层楼校区内,破土开建长江隧道的武昌岸竖井,为挖掘过江隧道的两台盾构机准备安身之地。 穿江段只是工程一部分 隧道两端将明挖施工 武汉长江隧道位于长江一桥和长江二桥之间,距离上游的一桥3.6公里,距离下游的二桥3.2公里,是一条双孔双向四车道设计的公路隧道,连通武昌和汉口主城区。其汉口岸和武昌岸的连接道路分别为大智路和规划中穿越沙湖的跨湖大桥。 长江隧道全长3600米,工程共分为四部分:江南的始发竖井和江北的接收井、2500米穿江地下盾构施工段、从竖井到隧道出入口的两岸机械明挖段以及两岸进出隧道的敞开段。 其中,2500米长的穿江段采用两台盾构机掘进,如同两只“地老虎”,从武昌岸在地下一步一步向前掘进,依次在地下穿越武昌长江大堤、长江、汉口长江大堤,最后抵达江北接收井出洞。 而从隧道南北两岸竖井到地面进出口的1.1公里陆上部分,则采用与阅马场下穿隧道一样的施工方法——中断交通后,采用封闭的机械明挖,再盖上盖子恢复路面。 隧道总建设周期为45个月,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可抗百年一遇的地震和300年一遇的洪水。 为长江隧道量身定做 穿江后“地老虎”功成身退 用来挖掘过江隧道的两只“地老虎”,学名叫泥水平衡式盾构机,是专门为武汉长江隧道量身定做的,一共两台,分别被命名为“长江一号”和“长江二号”,分别开掘隧道的东西双孔。 不过,隧道工程专家透露,这两台身价不菲的盾构机尽管功能强大、设施先进,但其重复利用率并不高,一般在地下掘进里程不足20公里便报废了。 据介绍,影响盾构机寿命的主要为主轴承、主轴承密封等,当主轴承运转到一定时限时,便直接限制了盾构机的使用寿命。虽然这两只“地老虎”身子骨尚硬朗,但为长江隧道量身定做的特点,使它在未来几年的武汉地铁施工中,难以再派上用场。 譬如,武汉长江隧道盾构机直径11.38米,而城市地铁的盾构机的直径一般在6米-7米。因此,在长江第一隧大显神威的“长江一号”和“长江二号”,在隧道南北贯通后只能“功成身退”了。 距通车为时不远 隧道内即将铺设公路 不少市民看了本报此前刊发的隧道内景图片,不禁问:圆形的隧道内如何行车呢?隧道南北贯通,是不是意味着马上就可以通车了? 据隧道工程人士介绍,隧道南北的贯通只是完成隧道的主体结构,下一步还要进行隧道内的路面、吊顶以及两端的配套工程施工。预计今年8月,“长江第一隧”将正式建成通车。 长江隧道贯通后,形成一个内径约10米的大管道,要在其中设置两个车道,还需在隧道中间偏下位置,现浇宽约7米宽的两条行车道;道路两侧另设防撞墙,不设非机动车道。 此外,隧道顶部要吊顶,设置照明、信号灯等;而路面以下分两部分,一半用来铺设电缆、排水管线等,另一半设置为逃生通道,以备急需之用。 最终,隧道内部形成一个供车辆通行的长方形断面。车行道的顶部,为排烟通道,遭遇火灾时,有专门的抽风设施排烟。车行道下方,设备管线和逃生通道各占一半。其中,隧道内每隔80米就有一个滑梯口,遭遇紧急情况下,市民可由此滑下从逃生通道逃生。 南北两端设6个出入口 隧道内车行8分钟过江 按设计,长江隧道在南北两端共设6处出入口,供武昌和汉口城区车辆进出,隧道内车行8分钟即可过江。 其中,江北3处:大智路主出入口,设双向4车道,供过江车辆进出;胜利街设置一个右进口,供汉口车辆进入隧道;在另一侧的天津路设隧道出口,供武昌过江车辆出洞。 武昌端也设3个出入口。其中,通过新建一座友谊大道立交,设置直通沙湖大桥-中北路的主出入口,另在友谊大道各设置一处隧道出口和进口。 根据设计的过江车辆分流方案,武昌车辆到汉口后,通过胜利街、天津路的一对出入口,进行第一次交通分流;隧道主交通流在下穿中山大道后至大智路,在京汉大道进行第二次交通分流;再至解放大道,在香港路立交桥(待建)进行第三次交通分流。 在武昌岸,汉口车辆过江后,在友谊大道进行第一次交通分流;再通过沙湖大桥,至中北路进行第二次交通分流。 穿越汉口历史街区 隧道江北段“头顶”文化广场 由于长江隧道江北段穿越汉口老城区,隧道施工给老汉口历史街区带来不小的挑战。根据规划,隧道南北贯通后,江南头顶一个操场,而江北头顶漫步区,设置4大文化广场。 据了解,根据长江隧道穿越汉口老城区留下的拆迁通道,准备在隧道“头顶”,沿着沿江大道、鄱阳街到中山大道,从南往北依次建设汇丰广场、鲁兹广场、咸安广场和同丰广场四个文化广场,南连汉口江滩,东连江汉路,在汉口老城区内,形成一个连续、舒适、宜人的步行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