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安徽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安徽第一路历史变迁:53年前曾欲拓宽到50米

2007-12-5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16| 评论: 0

摘要:   在杨振宁的回忆里,上世纪20年代,合肥的长江中路只是由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路上都是被车轮轧出的深沟”;在“老合肥”戴健的描述中,解放前的长江中路“窄到街对面的住家间可以搭根竿子晾衣服”。   被称 ...
  在杨振宁的回忆里,上世纪20年代,合肥的长江中路只是由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路上都是被车轮轧出的深沟”;在“老合肥”戴健的描述中,解放前的长江中路“窄到街对面的住家间可以搭根竿子晾衣服”。

  被称为合肥第一条现代城市之路的长江中路,是怎么从解放前的“又矮又瘦”长成“安徽第一路”的呢?记者昨天采访了合肥市政协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戴健,听他讲一讲长江中路过去的故事。

  解放前:几乎容不下一辆车

  长江中路的前身就是解放前的前大街,东起四牌楼,西迄三孝口,抗战胜利后两端分别延伸到小东门和大西门,取名中山路,也成了合肥最长、最宽的路。戴健说,虽然是最长最宽,但长也不过5华里,宽不过5米多。“偶有一辆汽车通过,两边行人就得侧着身子靠墙根避让,即便这样,车身厢板还会时不时碰上街道两边商家的招牌。对门街坊,相互搭根竹竿拴根绳子晾晒衣服,倒也方便。”

  戴健说,那时候合肥只是个小县城,人们上街能拎个竹篮已经很时髦了。至于修路,虽然也摊派征收了几次钱,将杨振宁童年时代的青石板换成了赭色糙石,后来又换成碎石子铺路,但长江路仍不见起色,有的地方反而更坎坷不平。而合肥人用以嘲笑修路的歇后语“前大街的路——越修越坏”,却逐渐流行起来。

  50年代:50米与25米之争

  解放后,省、市政府开始对合肥老城区的大街小巷进行维修、拓宽或翻建,长江中路首当其冲。《合肥市城市建设志》这样记载:1954年7月,由市政府建设局组织施工,分别扩建了前大街、小东门街、西门大街3条主线路,同年底竣工;1956年3月到8月,修整长江路路面,浇铺两层细粒式沥青路面,工程总投资11.49万元。

  经过上世纪50年代的“脱胎换骨”的改造,长江中路的路面从5米多宽一下子扩展到25米,真正成为了合肥市第一条横贯老城区的主干道。戴健说,当时长江中路通车的时候,用四辆卡车并行,风光一时。而1958年毛泽东乘敞篷车在长江路与10万市民见面,1959年长江路照明由白炽灯泡换成40瓦组合日光灯,都为这条大路增添了新的荣光。

  不过,当时的繁华下也暗藏着遗憾。据介绍,1954年长江中路裁弯取直时,原本规划拓宽为50米,但是很多人认为当时合肥连车子都没有几辆,50米宽大道显得“没有必要”。双方争论的结果是,长江中路“减幅”一半,建为25米,其中车行道宽为15米。

  90年代:长成“安徽第一路”

  之后的20多年,长江路仍在不断地修建和美化。1974年元旦,长江路桥通车;1984年初,完成了长江路西段的沿街房屋改造;1985年,长江路加铺9米宽、5厘米厚的黑色碎石。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25米宽的长江中路遇到了交通难题。人口增长,车辆增加,让这条满载着荣光的大道有点不堪重负了。

  戴健说,当时长江中路的交通压力太大,以致于公交车停站下客,路就堵得不行。后来,合肥市还因此取消了长江饭店等两个长江中路上的公交站台,但这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站台之间的距离变得太远了,市民很有意见。戴健说,要解决当时的交通问题,必须给长江中路再次拓宽。

  于是,从1992年4月2日开始,共经历了140个昼夜的封闭性施工,全长约3000米的长江路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眼前。长江路拓宽为33米,从此有了宽约4米的慢车道,并全改成三块板式水泥路面,559株法梧也被矮化移植,所有管网转入地下,隔离岛上更是花团锦簇。戴健说,很多市民看着入夜后长江路上流光溢彩,都忍不住赞叹“长江路变靓了”。

  未来:有望迎来商业复兴

  能得到“安徽第一路”的美誉,长江中路靠的不仅是承担巨大的城市交通作用,沿街大大小小的商业店铺也使其成为合肥最繁华的主干道和商业圈的辐射中心。但是,几次改造和拓宽带来的隔离栏和如织的车流,让长江中路的商业氛围大打折扣,在照顾交通的同时,长江中路的商业发展难免受到了抑制。

  在长江中路黄金商圈逐渐没落的时候,由合肥市规划局和安徽建筑设计研究院所作的《长江中路城市设计》于日前通过了专家审批。规划决定将长江中路沿线按照24个分割开的街坊统一规划,整体打造,街坊的功能定位则以商务居住和商业为主。这被很多人认为,曾经的“安徽第一路”有望迎来商业复兴,重塑当年的繁华。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