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江海交汇卧巨龙 长江隧桥创奇观
世界上距离最长的隧桥结合工程,世界上最大的盾构隧道工程,单单是听到这些描述性词语就足以令人心潮澎湃。15日,记者进入到了距离江面55米深的隧道施工现场,亲眼目睹这项宏伟工程的进展情况,同时这也是越江隧道首次接受网络媒体的探访。 长江入海口隧桥联通南北 受长江天堑阻隔,上海至今没有一条连接崇明岛进而沟通长江以北地区的陆路通道。目前,崇明岛和上海市区的交通联系仅靠轮渡。上海长江隧桥(又称崇明越江通道)的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上海与崇明岛乃至长江江北地区交通联系不便的状况,对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经过专家大量的调研,工程最终确定采用“南隧北桥”方案——以隧道形式穿越南港水域,长约8.9公里,设计时速为每小时80公里;以桥梁形式穿越北港水域,长约10.3公里,设计方案为技术成熟的斜拉桥桥型,设计时速为每小时100公里。项目全长约为25.5公里,总投资约126.16亿人民币。项目建设期为5年,并于2004年12月28日正式启动。 深入水底探访隧道真容 记者们坐车从隧道口进入,车辆大约行进了几分钟后停了下来。大家都兴奋地鱼跃而出。呈现在眼前的果然是个巨大雄伟的隧道空间,隧道的最高点距离地面大概有三层楼那么高。隧道一直向远处延伸,一眼望不到边。超级载重汽车在身边轰鸣而过。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隧道工程的江中段为双管盾构隧道。单管隧道外径为15.0米,内径13.7米,上层为三车道高速公路层,下层预留了轨道交通空间。这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是超大型的,渺小的彷佛只有人类自己。 在已经基本施工完毕的隧道部分,记者只能看到上层的结构。再往隧道深处走,来到施工前段后,记者看到了隧道的下层结构。上图即为记者从上层位置拍摄到的下层轨道交通预留通道。预留通道由一个个口字型混凝土构件连接而成。预留管道的两侧是各种管道的位置。 再向隧道深处走就到达了隧道施工的最前段,用来进行深水挖掘的盾构机所在的位置。工程师孙威向记者介绍了盾构机工作的原理:盾构机的船头部分就是直径15.43米的圆形盾构“钻头”,“钻头”上巨大的“刀片”在水下大力旋转,切碎的大块土质通过专门管道输出。盾构机虽然力大无穷,但它每分钟仅掘进4厘米,每天推进十几米。孙威说:“如果掘进太快,切下的大量土块会来不及运送”。在盾构机经过的地方,工人们将预制混凝土管片拼装起来从而形成隧道。 记者从一进入隧道就发现其内壁上面布满了黑点,仔细辨认才发现这些黑点原来是一个个的铆钉。施工人员介绍说,在拼装好预制混凝土管片后,他们会用这些长约一米的铆钉将巨大的混凝土管片固定。这样的处理将大大提高江底隧道的安全性。 隧道中采访法国专家 由于盾构机一次性顶进距离长达7.5公里,这对工程要求极高。所以,建设工地上长年能看到法国布依格公司技术人员的身影。记者对其中的一位法国专家进行了采访。这位专家名字叫MICHEL DELARACE。虽然是法国人,但是他的英语很好。 MICHEL在这里工作已经两年多了,主要负责指导中方人员使用机器。一周工作六天,每天12到15个小时。强度之大,可想而知。 当记者请他评价一下这个工程时,他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虽然工作时常遇到困难,但是总会克服的。记者问他有没有去过崇明岛,他回答说:没有,太远了。这个回答虽然是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崇明县离上海市区确实有点远了,所以,政府才会愿意投下126亿元的巨款,来打造这条巨龙。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工程,才引来这么多关注的目光。 返回隧道出口时,外面的阳光笔直地射入隧道。刚刚还是一篇繁忙的建设工地,顿时变成了一幅安谧、美妙的图画。这一缕缕阳光不仅仅照进长江隧道里,也必将会照在崇明的大地和长三角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