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层监控技术要点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高层建筑有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而现代高层建筑向多功能和综合用途发展,在同一竖直线上,顶部楼层布置住宅、旅馆,中部楼层作写字楼,下部楼层作商店、餐馆和文化娱乐设施。不同用途的楼层,需要大小不同的开间,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结构必须以与常规方式相反进行布置,上部小空间,布置刚度大的剪力墙,下部大空间,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为此,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称为结构转换层。现以某小区工程转换层监控过程来谈谈转换层监控要点。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地下二层,地上三十层,建筑高度为103.6m,在本工程二层楼面(9.770m)为结构转换层,转换层下部有夹层、地下一层、地下二层。结构层高分别为4.270m、5.550m 、4.300m。 转换层设在楼层下不同使用功能转换结合部,转换结合部设在二层4.270m-9.770m标高段,转换层大梁设在9.770m板下,体现使用功能的转换楼层,又作上部结构的“基础”。转换层结构高5.50m,转换层柱、墙、梁、板强度等级为C50,混凝土工程量约为1800m3。 二、施工重点与难点 1、各类构件截面尺寸大,钢筋密且纵横交错,自重大,转换层层高达5.50m,其支模板架为高支模架。下部支模架搭设难度大,梁模板支模搭设难度更大。 2、转换层下部裙房框架柱及局部电梯井筒体剪力墙在此层收头,上部结构转换及异形短肢墙,所有短肢墙均设置在框支梁上,且轴线有变化,插筋定位难度大,钢筋绑扎比较困难。转换层板厚应为180mm。 3、柱、梁内主筋直径(28mm)较大,数量较多,钢筋组装层数多,用量较大。 4、结构转换层部分一次性浇筑混凝土量大,加大了浇筑难度。 5、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混凝土的防开裂、养护、监测等要求提高。 6、下层楼板梁不能承载转换层施工荷载,楼板、梁加固难度大。 7、由于转换层层高较高,梁跨度较大,截面较高、较宽,梁在楼层平面中纵横交叉比下层梁多,各梁竖向梁底标高不一,梁的宽度高度不一,支模质量要求高,施工难度较大。 三、转换层重点项目 1、支模体系 (1)转换层纵横交叉梁较多(最大跨度梁长7920mm,最大截面为900×2400mm),梁底标高不一,支模前应作好梁坐标定位和标高控制标志。 (2)根据设计规定,一层为商场楼层,设计使用荷载为3.5N/m2,为此施工时应采取措施如下: 1)转换层大梁底增设八字形斜撑,将大梁自重的重力分解传到钢筋混凝土柱根部和柱体,八字形斜撑排距与梁宽立杆排距相同,间距同立杆纵距,斜撑与立杆或大横杆交叉点必须设置横向小横杆,小横杆应设在斜撑之下。 2)梁底支撑钢管立杆顶端采用顶托,支撑立杆无对接,梁支撑立杆根部铺设6米长18#@600分布工字钢,使结构板受力达到均匀传递至下层梁。 2、钢筋锚固和连接 (1)转换层是上部结构的“基础”,故此,对上部结构的柱、墙立筋必须按设计和规范规定锚固长度,才能达到稳定。 (2)对梁支座纵向受力钢筋必须按设计和规范规定所要求的锚固长度,且在边跨端应按规定弯锚,对板筋应锚入梁内或墙内≥LaE,对板内上部钢筋边端应向下弯锚等规定,满足设计要求,使其达到整体刚度要求。 (3)根据设计规定,梁、柱主筋采用滚扎直螺纹机械连接。 (4)钢筋接头在同一截面内不允许超过50%,梁跨内同一根钢筋,柱、墙内同一层同一根钢筋不允许有两个接头。 3、混凝土施工 (1)转换梁混凝土分层下料、分层振捣,每次浇筑厚度500㎜左右。混凝土振捣采用赶浆法,上下层的间隔时间不应超过2h,以保证新老混凝土接槎部位粘结良好。 (2)转换梁和梁柱相交的地方钢筋都非常密集,以至于许多地方都无法插入振动棒,为了保证混凝土进入梁底部,所以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及时进行实地勘察,确定振动棒的插入地点,振捣范围能否满足振捣要求等。除采用在钢筋下料时流出下料和振动棒位置外,还采用在转换梁和柱相交的地方和转换梁底部用钢管卡出插振动棒位置,浇筑混凝土前抽出钢管,就形成了下料口兼插入口。 (3)转换梁的混凝土浇注时应适当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速度,一般单层为5m/小时,前后两层浇筑的间隙时间适当延长,且浇筑时必须有木工在下部进行模板的检查,浇筑时候用锤子锤击四周侧模板,促进和检查下部混凝土的密实度。 (4)为检验混凝土进入梁底和浇灌密实,在每根转换梁底部侧模开设2个推拉式检查口兼排气口。 (5)防止转换层构件混凝土裂缝措施,混凝土体积较大,混凝土强度等级高,商品混凝土水灰比大,收缩应变大,易产生构件表面微小裂缝,影响观感,为了防止裂缝生产,在混凝土内掺MPC聚合物纤维膨胀剂,要求限制膨胀率不小于0.015%。 4、混凝土养护措施 (1)考虑到混凝土前期(3d)水化热较大,为了保障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25度以内,混凝土前期的养护主要考虑采用带模养护,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然后再在外覆盖彩条布和麻袋保温养护,防止混凝土表面因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同时可避免因吸水受潮而降低保温性能。塑料薄膜包裹要严密,养护以薄膜内面有蒸汽形成的水珠为标准。 (2)测温:转换层各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转换层施工时养护为梁侧木模版不予拆除带模保湿进行养护,混凝土表面覆盖薄膜,再在其上加盖麻袋养护。 选取一根截面为900×2400的KZL7设置测温点一组(一组三个点),测温点埋设在梁中央。考虑浇筑高2400mm,埋设深度为梁顶标高以下200mm、1200mm、2250mm深,测温管的制作用Φ48×3.5的钢管,底部用钢板焊实,埋设后的钢管应高出混凝土浇筑面10cm。 测温次数: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测温期为五天,第一至第三天,每2小时一次,第四天至第五天,上午、下午各测一次;若情况有异应加强观察。测温时先在钢管内灌满煤油或其它导热系数较高的液体,待数分钟以后再将温度计插入液体内测温,测温的读数必须准确无误,真实有效的反映混凝土水化热和强度的及时增长过程。保证混凝土中心与表面温度差控制在25℃内,根据测温提供的数据及时采取措施,做到信息化管理。 (3)指派专人负责、定时淋水养护,不能失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结合工程实例,对工程转换层施工做了重要的分析。工程实践中采用了以上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高层建筑结构的多样性势必带来转换层形式的多样性,转换层的施工应事先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并精心组织施工,同时充分创造有利条件变不利施工为有利因素,以达到降低施工难度、节约施工成本、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