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讲述北京西直门立交桥重建秘闻
北京西直门立交北起西直门小立交,南至西直门外南路,全长为550m;东起西直门内大街桦皮厂胡同,西至高梁桥立交,长500m;新建三层互通式立交。下层西三环主路拓宽为双向十车道;中层为东西向跨线桥跨越西二环路,连接西内西外大街;上层为定向匝道桥。 上部结构为后张预应力T梁、钢箱梁及后张预应力连续箱梁;下部结构为钻孔灌注桩、钢筋混凝土承台、墩柱、桥台。桥梁面积总计16083.4平方米。桥梁总长 1284.059m。工程于1999年4月开工,9月竣工。 西直门立交桥在原地拆旧建新工期仅194天,创国内城市立交桥建设之奇迹,并运用10项新技术。工程荣获2000年度优质结构"长城杯"、优质工程"长城杯"奖,并获得2000年度中国市政工程金杯奖。 去年9月8日22时至9月11日6时,二环路西直门立交改造工程经历了惊心动魄的56个小时。从拆桥、清渣、移桥到通车,一气呵成的改造背后是无数劳动者的默默奉献和辛勤耕耘。这其中,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包琦玮带领着她的设计团队,早在半年之前就已经开始着手改造工程的设计工作。 2006年4月,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接到通知,开始着手西直门立交桥改造设计。院里配备精兵强将,包琦玮任负责人。 “西直门立交改造工程包括几座桥梁的加固和改造,从西二环上北二环的内环通道桥改造难度最大。”包琦玮回忆。 为什么难? 首先,桥梁损坏严重,桥下没有支架,桥面走车,桥下走人,施工有难度。其次,内环通道桥平面属于弧形桥,是设计术语里的“斜桥”,桥台(术语,桥梁端头的支撑面。——编者注)与桥面的平面形状近似菱形,斜交角度(桥台和桥梁中线夹角)只有27.9度,且位于弯道上,纵、横坡均较大,结构受力十分复杂。最后,由于该桥地处交通要道,时间紧任务急,上级要求尽量减少西直门立交的断道时间,争取在56小时内完成改造工作。 怎么办? 包琦玮和她的团队首先想到的是:拆了重建。采用混凝土现浇重筑,能够有效解决问题,而且最有把握。但至少需要断路半个月以上。“马上就放弃了这个方案。” 随后,他们想到了加固。但桥梁的斜径有23米,而结构高度只有60厘米。桥梁本身净高受控制,没有富余高度用来加固结构。“不得不再次放弃。” 最后,设计团队想到了先在桥旁预制一个新桥面,然后拆旧桥,挪新桥。经过仔细计算,有可能按要求时间完成。 “那段时间为了设计方案尽善尽美,几乎天天下班跑现场,仔细观察推敲,晚上加班是常有的事,周末还得与业主、施工方开会讨论协调。”包琦玮平淡地说。 5月底,设计方案敲定。 ■“56个小时几乎睡不着” 8月底,预制桥梁完工,9月初,各方施工单位进场,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包琦玮的心跳却开始加速。 9月8日22时,随着封路标识的竖起,内环通道桥改造工作拉开帷幕。拆完支架,换弱支撑,铺橡胶轮胎,所有工作人员就位。 “轰——”一声沉闷的破碎炮声响起,9月9日凌晨1时30分,拆桥工作正式开始。站在指挥室的包琦玮一手拿着沉甸甸的设计图纸,觉得自己的心里也是沉甸甸的。 拆桥工作出乎意料地顺利,4个多小时全部完成,比设计时间提前近2小时。包琦玮和她的同事们相视一笑。 从拆桥到清渣,从水平移桥到竖向就位,从铺设沥青到最后通车,包琦玮的心随着工程的进展跳动,高度紧张的思绪让她无法入睡。 ■临危受命改偏差值 偏差值是一个建筑工程可允许误差的数字,小则以毫米计算,大则不过厘米。可就是这个小小的数字,却是一根不能超越的警戒线,关系整个工程的成败! 9月9日22时左右,改造工程已经过去了整整24小时,一切进展顺利,马上将进入关键阶段——平移桥面。按照设计,水平平移距离将近30米,而桥台南低北高,新建的桥面最低点必须高于桥台的最高点。整个过程就是将桥面先挪到桥台上,再“坐”到桥台上。“这就存在一个误差,需要偏差值。”包琦玮解释。 平移开始前,指挥部又召开了最后的专家论证会,讨论平移细节。有专家提出:按照原先的偏差值,在水平平移和竖向就位中很可能会造成多次纠偏,会耽误整个工程的按时完工,设计方能否修改偏差值? 改?还是不改?包琦玮陷入两难。只有通过计算才能得知是否能改,可这需要时间。而工程近半,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谁也耗不起。 “请让我们计算一下,我们一定以最快的时间拿出新的偏差值。”包琦玮立即安排人员赶回单位计算。1个小时后,新的偏差值摆到了指挥部的桌上。 工程按部就班进行,并大大节约了纠偏时间。桥面就位以后,监理方测量后得出结果:新桥就位的偏 差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9月11日5时50分,经过近56小时断路“移桥”的西直门内环通道桥,提前10分钟正式恢复通车。 如今,站在办公室的窗户边就能看到西直门立交的繁荣景象。看着自己辛勤耕耘的成果,包琦玮却显得十分平静,“大修工程年年有,通过西直门立交大修工程总结出一套办法,以后心里就更有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