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今后 中山路风格独特的建筑将进行高度控制
摘要: 中山路风格独特的建筑将进行高度控制如何更好地焕发中山路的魅力?如何在改造时进行建筑强度控制、建筑密度调整、建筑高度控制?骑楼、街巷风格如何延续?这些问题都是中山路今后面临的重点。记者昨日从规划部门获悉 ...
中山路风格独特的建筑将进行高度控制如何更好地焕发中山路的魅力?如何在改造时进行建筑强度控制、建筑密度调整、建筑高度控制?骑楼、街巷风格如何延续?这些问题都是中山路今后面临的重点。记者昨日从规划部门获悉,近日进行的《中山路历史街区空间景观保护研究》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讨。 据介绍,此次研究范围为:中山路历史街区西至鹭江道,东至故宫路—新华路,北至厦禾路,南至镇海路,总面积约134.73万平方米。 目前保护方式有欠缺 事实上,我市历来重视中山路的历史风貌保护,但由于客观原因,目前的保护方式存在着不足。 首先,为了保证统一连贯性,我市采取了简单的沿街建筑退台设计方法,但因为中山路蜿蜒的街巷空间、特殊的起伏地形,正好将退台设计的弊端暴露无遗。 其次,由于中山路高差很大,相同的建筑高度在不同地形上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所以简单规定建筑层数并不能起到保护作用。 第三,成片的大规模改造对整体保护而言是一种破坏。 建筑更新以减法为主针对目前保护存在的不足,规划研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 一是通过立法形式,严格保护重点保护区的建筑空间风貌,建筑更新以减法为主,拆除违章搭建及影响街景的建筑物; 二是旧城区的改造应以保护控制为前提,可通过异地平衡、容积率转移或政府投资等方式综合平衡,以免开发量过高影响环境的优化; 三是推行“片区保护”概念,进行修复性改造? 四是修旧如旧,尽量保留原有街道空间结构; 五是制定旧城保护的相关法规及管理条例,用法规代替自由裁量式的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保证原有的骑楼空间 无论本地人或外地人,品味中山路自有一份特殊情调,这也是中山路值得称道的地方。对此,这次规划研究也着重强调了这方面的保护。 比如,保护原有的骑楼空间,保证骑楼的形式、高度、宽度的连续性;保留街道原有的线形,新建街道走向应顺应街区内较为复杂的地形特点;主要巷道空间的走向和宽度应予以保留,并结合对风貌建筑的保护和对绿化空间的开辟形成步行巷道网络;重点保护街道与一般保护街道的建筑界面应遵循原有的历史风貌,非重点保护地区的局部地点可形成开敞的公共活动及驻留空间,增强街区的休闲性功能。 最大化利用底层空间 建筑高度控制方面,重点保护区内的建筑是受到严格保护的,因此对其必要性改造重建时的建筑高度控制在10米以下;一般保护区的建筑需要与重点保护区内的建筑相统一,即使进行改造开发,其高度也必须受到必要控制,建议控制在20米以下;靠近镇海路和厦禾路一侧控制在100米以下,靠近中山路一侧控制在50米以下。 另外,为使中山路底层商业空间利用达到最大化,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建筑密度上,考虑给予适当放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