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部官员:青藏铁路将长期亏本运营
摘要: 本报讯 (记者 夏命群) 昨天,北京铁路局在北京至拉萨的首趟列车上召开了一个简单的新闻通气会,铁道部青藏办常务副主任朱振升、北京客运段副段长何兵役及北京车辆段副总工程师李铁等人在列车上回答记者关于青藏 ...
本报讯 (记者 夏命群) 昨天,北京铁路局在北京至拉萨的首趟列车上召开了一个简单的新闻通气会,铁道部青藏办常务副主任朱振升、北京客运段副段长何兵役及北京车辆段副总工程师李铁等人在列车上回答记者关于青藏铁路建设、运营以及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关于铁路运营 青藏铁路将长期亏本运营 记者:铁路何时能收回成本? 铁道部青藏办常务副主任朱振升表示,青藏铁路的建设、运营和一些发达国家一样,全部秉承公益的宗旨,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按照目前的票价来计算,青藏铁路肯定是要亏本的。”朱振升说,各地到拉萨的硬座票票价全部和普通列车一样,没有增加任何费用,“只是硬卧和软卧稍微提高,但总体上来看,离国家的投入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他表示,青藏铁路高达330多亿元人民币的建设投入以及后期的管理投入成本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回,青藏铁路客运和货运都将长期亏损,“我们只能尽量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 关于停车观光 观光台针对旅游列车设计 记者:在格尔木至拉萨段的观光台会向普通旅客列车开放吗? 朱振升表示,铁道部目前正在加速促成进藏旅游专列的开通,但具体什么时间开通尚未确定。对于普通列车旅客而言,观光不是主要目的,“赶路或许才是大部分旅客的初衷。”因此,为了不耽误其他不想观光旅客的时间,铁路规定普通列车旅客最好不要下车观光,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那曲站停留6分钟,供旅客观光、拍照留念。“以后旅游列车开通后就另当别论。” 北京客运段副段长何兵役也表示,由于普通旅客列车车窗已经安装了大块玻璃,旅客在车上其实就可以看到青藏铁路沿线的美景。 关于技术革新 今后将开行电气化机车 记者:有实施电气化的计划吗? 朱振升表示,目前所有进藏列车在格尔木都必须更换美国GE公司生产的高原型内燃机车,以满足旅客列车快速通过高原缺氧地区。“但从长远来看,实施电气化是我们必然的方向,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他表示,青藏铁路建设时已经为未来电气化机车的运营预留了断面和隧道,“但我国目前在高原缺氧情况下使用电气化机车还有一定的技术问题”。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刘军范继文甄宏戈 北京发出的首趟进藏列车顺利到达拉萨 本报讯 (记者 夏命群 康少见) 7月1日从北京发出的首趟进藏列车在经历了47小时25分钟的长途跋涉后,于昨晚8点55分顺利到达拉萨。全列863名旅客情绪稳定,除一名54岁有心脏病史的女乘客因身体不适在石家庄下车外,途中未出现一例因严重高原反应而导致的事故。值得一提的是,青藏铁路沿途环保措施非常到位,没有发现任何垃圾,成群结队的藏羚羊和野牦牛倒是随处可见。 三个火车头同时牵引 昨天早上6点多,首趟进藏的T27次列车到达格尔木,再次更换车头,把此前的东风11型机车一次性换成了3辆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NG2型内燃机。据机车司机介绍,由于格尔木至拉萨段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全程长达1100多公里,外界环境比较恶劣,机车所需马力巨大,所以为了确保旅客安全,列车进入格拉段(格尔木至拉萨)后就必须换上美国生产的内燃机,以抵御唐古拉山海拔高达5000多米的高原缺氧运营环境。 更换机车的同时,在格尔木还新上了一名在青藏线上跑了6年、接受过两年高原培训的司机,由他来接替其他两位司机掌舵安多至拉萨的最后一段路程。 成群藏羚羊沿途可见 进入可可西里后,透过车窗玻璃,随处可见一两公里外成群结队的藏羚羊和野牦牛。尤其是在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错那湖畔,长达10余公里的湖边散布着黑白相间的藏羚羊和牦牛。它们背对着列车,埋头啃着草根,似乎根本未受火车和来往穿梭汽车的打扰。 据铁道部青藏办常务副主任朱振升介绍,为了不影响沿途动物的迁徙,不破坏当地生态,铁道部特地在青藏铁路设置了33个动物迁徙通道。此外,为了保护铁路沿线的环境,铁道部规定铁路沿线不准留下任何垃圾。 哈达青稞酒站台迎客 昨晚8点55分,经过4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后,T27次北京-拉萨的首发列车准点抵达终点站拉萨站。到站后,乘客和全体机乘务人员受到了拉萨当地200多名大、中、小学生的隆重欢迎。 当列车缓缓停靠在站台时,车门还没完全打开,每节车厢门口就围上了身披绶带的女学生。车门开启后,站台其他接站人员全体鼓掌,学生们依次给每节车厢前几位下车的乘客献上洁白的哈达,奉上美味的青稞酒或酥油茶,紧接着一句“欢迎您来拉萨做客!扎西德勒!”让人感觉旅途的疲惫一扫而光。 据给记者献哈达的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大一藏族女生索南吉介绍,T27次列车到拉萨之前,拉萨市政府向当地高校征召了200多名各族志愿女生,简短演练后到站迎接。整个欢迎仪式隆重而简短,10分钟后,车上乘客基本下车,学生们随后乘专车离开站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