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大安全观”规避地铁风险
摘要: 北京市政“大安全观”规避地铁风险 本报记者 李 媛 地铁建设是当前我国建设事业的一个热点,如何加强地铁工程建设的安全,防范地铁施工风险,一直是行业内的难点、焦点问题。就在不久前,北京地铁新线建设 ...
地铁建设是当前我国建设事业的一个热点,如何加强地铁工程建设的安全,防范地铁施工风险,一直是行业内的难点、焦点问题。就在不久前,北京地铁新线建设中出现了几次较大的事故,如2005年底北京地铁10号线与奥运支线交汇处的熊猫环岛车站明挖基坑坍塌和2006年初的东三环京广桥附近路面塌陷。这两次事故均造成了城市交通主动脉中断,在北京以及国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甚至带来了负面的国际影响。承建地铁工程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加强地铁施工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 2006年是北京地铁建设的高峰年,各个标段的施工技术难点、风险点等都逐渐涌现。面对极为复杂的地铁施工环境,如何在地铁工程施工中使风险降低到控制程度呢?北京市市政工程总公司地铁工程指挥部技术中心的总工程师孔恒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科学管理,科技创新是确保地铁安全的根本所在。 目前,在北京地铁建设市场上,北京市市政工程总公司已成为地铁建设的主力军,是北京地铁工程建设的第一大承包商。如北京地铁5号线、4号线、10号线、机场线等有共计9个标段,按工程的不同特点分13个项目(分)部。工程内容涉及明挖法、盖挖法、浅埋暗挖法、盾构法、高架以及斜拉桥等,涵盖了城市地铁工程的所有施工方法。其中浅埋暗挖法施工近10公里,盾构施工近15公里,皆需穿越各种复杂施工环境。而暗挖特级风险源就有4处、一级风险源6处、二三级风险源多处。北京市市政工程总公司盾构施工在北京乃至全国都创多项记录,在激烈的高技术竞争中,北京市政盾构施工已跻身于国内先进水平。尤其是砂卵石地层盾构施工,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北京市市政工程总公司在总结了2005年度地铁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重点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的思路。 树立 “大安全”观,确立严谨管理体系 地铁施工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要想确保工程安全生产,就必须使参建的每一个单位和个人都建立“大安全”概念,即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技术手段,依靠科学技术和技术创新,从施工的每一工序环节入手,把风险降低至可控制程度。 在采访中孙博士告诉记者,北京市市政工程总公司树立“大安全”观的同时,还组建了集团地铁建设指挥部与地铁现场指挥部。从工程管理部、安全部、技术质量部、保卫部、财务部等抽调专门人员,组成了以关龙副总工程师为指挥的现场指挥部。它的成立为协调和沟通集团内外关系、保障地铁施工安全等奠定了基础。通过实践,证明了它的成立真正使集团的资源得到共享,确保了北京市政地铁工程建设步入了全面发展的快轨道。 地铁指挥部成立伊始,围绕地铁工程总公司编制了《北京市政集团地铁工程管理办法》,内容包括《北京市政集团地铁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北京市政集团地铁工程技术与质量管理办法》等各个方面。从树立“大安全”的概念出发,通过具体的施工专项方案、工序操作、人员岗位设置与责任制、文明施工、安全预案等诸多施工的各环节逐一落实,规避了施工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有力的确保了地铁工程的顺利进展。 依靠高新技术,实施信息化施工 隧道与地下工程是一项投资巨大、建设工期较长、技术复杂的大型工程项目。与其他工程相比,其隐蔽性、施工复杂性、地层条件和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更为突出,这也加大了施工技术的难度和建设的风险性。孔博士告诉记者,地铁建设的风险应该在可研设计中完善,可是由于目前不能做到而只能在施工进行中因地制宜地去完成。这就对施工单位的施工经验、技术力量要求比较高。好的施工单位不仅仅是能够照着图纸施工,因为设计图不可能把整个施工过程考虑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在能领会施工图的同时又要有所创新,还要在完善设计的同时规避设计中不能预料的风险。其实施工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操作,而是一门艺术。同一个工程让不同的施工单位施工是不一样的,这个工程不仅仅表达的是设计方思想,同时也凝聚了施工方多年的企业文化,是施工方经验的精华所在。 对于地铁工程的施工特性,北京市政实现了动态信息化施工。动态信息化施工包含动态设计,动态施工,动态管理。先经过超前探测,针对地铁工程城市环境施工的大条件约束,采取地面勘探、地面布置地表各类沉降观测点、水位观测孔、各类地层运移监测孔、地面雷达探测仪等地表与地中各类监测仪器,给地层一个纵横向透视和扫描,结合工程实践,力争探明“四个环境条件”。即“地表建(构)筑物环境条件、地中管线环境条件、地下水环境条件、地层覆存环境条件”。在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全方位监测,结合建立数值模型的二维、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地层超前探测等各种手段,从而实现了信息化施工,做到规避潜在的风险。孔博士举例说,地铁5号线08标段张自忠车站的暗挖,拱顶上覆粉细砂层且地中有污水管线,地表为平安大街车水马龙,但通过事先各项探测、数值模拟预测、施工过程中监测与反馈,使张自忠车站暗挖成为地铁5号线暗挖车站中沉降量最小的一个标段,规避了潜在的风险,获得了较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也得到业内专家及各单位的高度评价。 建立专项制度,倡导“产学研”体制 孔博士告诉记者,在依靠高新技术手段探明“四个环境条件”实施信息化施工的同时,还要建立施工技术难点与重大风险源的专项方案论证制度,并与技术创新课题相结合,使风险降低到可控制程度。 如对4、5、10号三条地铁线,结合集团地铁工程的特点,先认真总结分析,然后归纳了近65项技术重、难点,提出了市政集团地铁工程应该控制的34项重大风险源,概括性地提出了13项技术创新课题。研究内容涵盖技术重、难点以及重大风险源的全部内容。倡导建立了“产学研”体制,在此基本上实现了课题成果先行指导施工的效果;其次建立了重大风险源的外部专家专项方案论证制度;另外加强推行集团“地铁工程经济技术创新劳动竞赛”活动,倡导各项目部QC小组的建立与过程控制。据统计,2005年度,地铁各项目部实施各类技术创新与合理化建议近200项,不仅确保了地铁工程的安全生产,无疑也为提升北京市政的影响力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重视施工专项方案审查与论证的同时,还建立畅通的重大风险处理机制,保障人、财、物供应的快速通道;建立地铁工程的首段、试验段验收制度,倡导了样板化工地的建设,从而树立一个标尺,确保施工质量与安全生产;建立巡查制度,以安全生产为龙头,指挥部人员根据项目部进展情况以及各岗位职责,基本确保了重大风险源处有人员在现场,再配合定期与不定期的集中排查,保障了风险在可控制程度;建立地铁工程的安全风险预演练制度,在突发事件来临之际,真正做到指挥若定、临场不乱,有条不紊的实施各项手段和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