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交流需要什么样的桥梁
摘要: 建筑艺术交流需要什么样的桥梁 —欧洲建筑艺术学院进修班走笔 随着新思潮、新理念、新设计、新材料不断出现,国际建筑界的交流日渐频繁,而交流的形势也日渐多样。各种学术组织往来不断,各种会议展览、 ...
随着新思潮、新理念、新设计、新材料不断出现,国际建筑界的交流日渐频繁,而交流的形势也日渐多样。各种学术组织往来不断,各种会议展览、学术讲座经常举办,建筑教育国际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最近,记者就随同中国建筑艺术双年展组委会一起走近欧洲建筑艺术学院,并了解了一些参加过这种国际培训的青年建筑师的感受。 “欧洲建筑艺术学院”是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组委会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建筑师协会及斯图加特大学共同建立的,已于2005年9月18日至10月8日在欧洲成功举办了第一届“21天欧洲进修班”,主题是建筑与规划中的保护环境和节能建筑。第二届、第三届“21天欧洲进修班”将于2006年7月3日至23日和2006年10月5日至26日在欧洲举办,很多建筑师、规划师、开发商甚至是政府工作人员放下手头的工作,加入国际培训的行列。 一提起出国考察,经常会被怀疑是变相旅游。而在规划设计及相关行业中,记者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高水平人士,每隔一段时间都要给自己安排一次出国考察,而考察的目的绝对是纯粹的充电。记者曾经参与过一次中、英、美之间的建筑交流活动,考察人员带回来的,很少有个人旅游的留念,在建筑人士的专业级的相机里,留下的都是对城市与建筑的记忆。记者也参与过多次建筑师在国内的交流活动,在国外考察的大量资料,往往成为交流的重要话题。建筑人士出国考察,往往是建筑专业人士在国外接待,或者与国外的建筑设计协会组织的重大活动时间一致,从而达到更好的交流与学习的目的。当然,也有一些人士拿着欧洲拍回来的照片,在中国的土地上建设起大片大片的欧陆风情式建筑。 欧洲建筑艺术学院的出现,把中国建筑界的对外主动交流学习的需求,转化成一种常规性的更有组织的活动。学院专门邀请在欧洲业界成就卓著的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和环境专家为中国学员授课,通过专题报告、讲座、交流、实地考察等形式,了解、学习与交流当今在建筑与规划领域中关于环境保护、节能建筑、城市规划与管理方面的最新发展趋势。参加成员还获得“欧洲建筑艺术学院”的进修证书。 作为进修组织者之一的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组委会执行秘书长罗丽向记者介绍说,最近一次欧洲建筑艺术学院“21天欧洲进修班”将在2006年7月3日至7月23日进行。进修的主题为建筑与规划中的能源与环境,旧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到5月底报名截止,估计将有25到30人参加这次活动。培训的课程包括德国SIAAL研究所主任Prof.Ribbeck所做的专题报告“中国的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州建筑师协会副主席Prof.Zoeppritz讲解“从环保出发的城市规划”,Dr.MichaelBauer主讲“革新的能源计划和建筑设计”,Prof.Sahner所做的专题报告“建筑中的能源优化”等等。整个培训的时间安排十分紧张,针对近几年中国的快速发展,能源、环境资源危机,从可持续性发展和生态角度提出城市和建筑能源利用节约的手段。德国在可持续发展、节能和生态保护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沿,有许多理论和实践可以为中国所借鉴。 从2005年第一批学员的反映看,主要感受还是眼见为实。除了在斯图加特及巴登符腾堡州为期十天的集中进修,在接下来的十天参观期间,学员们参观了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的德斯拉斯堡、巴黎、布鲁塞尔、鹿特丹、阿姆斯特丹、汉堡、柏林、德骚、慕尼黑等城市,与不同国家的学术机构与专业机构进行交流,参观相关的城市改造、生态节能等项目。国外专家的悉心讲解与现场大量考察,给了参与活动的建筑师饱满的感受。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6A6工作室主任兼总建筑师王小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欧洲建筑艺术学院给我提供了一个与欧洲建筑、欧洲建筑师较近距离接触的平台,让我感受到不同于以往参观学习的一些东西。作为同行我很钦佩德国建筑师的敬业精神和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所参观的项目体现了当代欧洲建筑本身所拥有的实用性、美感性及其‘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体现。尤其是德国德骚环保部大楼设计形式的原创性、综合性和浪漫性给了我很深的印象。”福建省泉州市建设局总工程办公室王慧芳也表达了满意的感受:“欧洲建筑艺术学院使我参观学习了一些凭个人力量不可能去参观的地方,如斯图加特的火车站塔改造,新奔驰博物馆。也让我深刻理解了欧洲建筑之所以闻名于世的众多原因。” 实际上,这样的短期进修在中外建筑界的交流中起了很多作用。中国设计师广泛与国外设计师合作、竞争;大量海外留学归来的设计师,也活跃在规划设计市场上;在中法文化交流这样的大型国际活动中所培养的设计师在市场上锋芒毕露;而如马岩松一样的中国青年建筑师,已经组建了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在发达国家的建筑设计舞台上成为明星人物。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建筑设计市场全面开放时代的到来,中国建筑师只能勇敢面对挑战,开创中国建筑设计的新纪元。本报记者 安治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