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路桥 查看内容

棒喝时代:城市公共建筑为何“骂”声不断?

2005-2-25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84| 评论: 0

摘要: 合同金额高达46亿的央视新大楼主楼工程将于5月8日开工。这则新闻和前几天的国家大剧院工程是否重做安全评估一样,已是一周内大型 公共建筑 第二次牵扯公众眼球。 不出所料,网民对这些大型 公共建筑 仍然大 ...
合同金额高达46亿的央视新大楼主楼工程将于5月8日开工。这则新闻和前几天的国家大剧院工程是否重做安全评估一样,已是一周内大型公共建筑第二次牵扯公众眼球。

不出所料,网民对这些大型公共建筑仍然大多持批评态度。公众对这些建筑的指责大致集中在造价、安全、艺术风格三个方面。这也与建筑界内部的争论重点大致吻合。可见,原本局限于建筑界内部的专业话题早已公共化,成为媒体和公众普遍关心的公共事件。

公共建筑的主体投资来自纳税人的税金,其使用直接影响公众生活的城市的人文环境水准和生存质量,所以,公众的这种“觉醒”是具有相当的理性的,也是公众朴素民主决策思维和公共财政观念的普遍萌发。

但是另一方面,从“众议”到“决策”的中间环节严重残缺和粗劣,我们至今没有非常科学、民主、规范的公共建筑建设决策机制。因为公示制度和决策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复杂的争议很难被有效化解,争议的“营养”无法被充分吸收,使得本来应该被决策过程“最小化”的争议依然如故,最终导致最后的决策方案为多方普遍不满,“骂”声不断。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