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照明 查看内容

“2010创意点亮北京”设计师采访之仲松

2011-7-27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57| 评论: 0

摘要: 仲松简介: 独立艺术家、建筑师、室内设计是以及工业产品设计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2000年4月大型城市雕塑作品《日晷》完成,并多次获奖,成为上海的重要城市景观地标。2003年-2006年,仲松独立完 ...

仲松简介:
独立艺术家、建筑师、室内设计是以及工业产品设计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2000年4月大型城市雕塑作品《日晷》完成,并多次获奖,成为上海的重要城市景观地标。2003年-2006年,仲松独立完成了上海五角场的景观设计——“动力彩蛋”及下沉式广场的设计,是他继《日晷》后的又一力作。其后,他涉足建筑、景观及室内设计等多种艺术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作领域。精品继而陆续问世,并不断被国内外知名出版物收藏出版。


“栖居”作品概念:
设计者试图通过光的语言,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
先进性描述:
我在树与树的枝干空隙间,填充了几百只PVC材质的扁圆形“光囊”,太阳落山后,它们轻柔地散发出黄色暖光,仿佛一枚枚等待被大自然孵化的雏卵,孕育着无穷的希望。一位朋友曾在日本京都的夜晚,偶然看到一群萤火虫,感触良多。起先,他只是看到一个微弱的光点,顺着那个方向寻找,忽然间又看到很多光点。于是它开始回忆,在北京,自己有多久没见过萤火虫了,继而满是伤感。回国后的某一天,朋友突然欣喜地在北京国子监也发现了萤火虫,但转念间他恍悟到:萤火虫一直不曾在北京消失,过往的那些夜晚中,或者由于灯太亮,或者由于自己根本不曾留意,才会无数次与这些小生命擦肩而过,却毫无知觉。这就是生活,你以为失落了某样东西,但其实是因为受到干扰而变得狭隘。只要守护住最纯粹的知觉,终有一天,你会和梦想不期而遇。
“栖居”作品概念:
设计者试图通过光的语言,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
先进性描述:

我在树与树的枝干空隙间,填充了几百只PVC材质的扁圆形“光囊”,太阳落山后,它们轻柔地散发出黄色暖光,仿佛一枚枚等待被大自然孵化的雏卵,孕育着无穷的希望。一位朋友曾在日本京都的夜晚,偶然看到一群萤火虫,感触良多。起先,他只是看到一个微弱的光点,顺着那个方向寻找,忽然间又看到很多光点。于是它开始回忆,在北京,自己有多久没见过萤火虫了,继而满是伤感。回国后的某一天,朋友突然欣喜地在北京国子监也发现了萤火虫,但转念间他恍悟到:萤火虫一直不曾在北京消失,过往的那些夜晚中,或者由于灯太亮,或者由于自己根本不曾留意,才会无数次与这些小生命擦肩而过,却毫无知觉。这就是生活,你以为失落了某样东西,但其实是因为受到干扰而变得狭隘。只要守护住最纯粹的知觉,终有一天,你会和梦想不期而遇。

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创作的经历吗?
记不太清楚,应该是幼儿时期在纸上的第一笔。
平时对光的感受是什么?可以谈谈对光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或感受吗?
光主要是源自自然界的光。
在以往的设计中,有没有特别的经历是跟“光”有关的?
在学习雕塑和以后做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与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有没有为了这次灯光秀特别去体验光?
没有特意去体验光,但是对作品来说,做一些光的实验工作是必要的。
作品是先有了对光的灵感,还是先有作品的轮廓,然后跟光结合起来?作品要与光结合起来,觉得难吗?
在创作过程中,作品的轮廓和光是不可分的,他们是同时孕育而生的一个整体,当然不会觉得很难。
你觉得把光掌控起来,是你想象中的那样吗?
这主要看具体情况,当然就作品而言,对光的掌控是必须的,然后将此运用到作品当中。
最后有做出一些调整吗?达到你想像的效果了吗?
达到预期效果。
这次跟光的亲密接触过程中,最深刻感受是什么?
无论用什么来创作,包括光在内,其目的都是以作品为核心。
有最喜欢的设计师或者艺术家吗?对你的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没有最喜欢的,但是所有做出贡献的前辈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你认为,光应该给人带来什么感觉是最好的?
个人认为,光能给人带来自然的感觉最好。
喜欢用光表达作品吗?
当然,从来都是。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