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照明 查看内容

亚洲照明设计论坛2011系列访谈之一

2011-6-21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61| 评论: 0

摘要: 主访谈人: 张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照明设计》(Professional Lighting Design 中文版)副主编, 第三届亚洲照明设计论坛负责人 内容编译:张昕 赵晓波(《照明设计》杂志社 主任编辑) 访谈对象: 詹庆 ...

主访谈人:
张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照明设计》(Professional Lighting Design 中文版)副主编,
第三届亚洲照明设计论坛负责人
内容编译:张昕 赵晓波(《照明设计》杂志社 主任编辑)
访谈对象:
詹庆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照明设计》(中文版)主编、中国照明教育发起者
内原智史(Satoshi Uchihara):内原智史照明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师
郑康和(Chung Kangwha):建国大学教授、韩国照明设计师协会主席、亚洲照明设计论坛发起人
周鍊:BPI前总裁、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顾问
姚仁恭:大公设计顾问事务所主持设计师(台湾地区首家照明设计事务所)

张昕:能否介绍一下您所受教育的背景,这种教育背景对于日后照明设计工作的影响是怎样的。

詹庆旋:我于 1953 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6 年学制) ,1959 年毕业后建筑设计做的不多,目前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学教育令我在人文、科学、艺术等方面涉猎广泛。 我曾参加1959年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实践,为日后的照明设计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认为,建筑学教育是照明设计的重要基础。

内原智史: 我毕业于东京多摩美术大学,立体设计课 学士。立体设计课包括产品设计与室内设计, 我所修的为室内设计。在设计的基础学习中我学习到自己亲自绘图的重要性,所以在办公室里我也非常重视自己亲手绘图。用电脑来表达会远离自己的意识和感觉,而手绘能简洁的表现的同时节约了时间。也有助于理解建筑设计的想法。同时有了自己的时间就可以静心的思考。我于 1982 年进入石井幹子事务所,1992年离职并独立出来。我的所有相关照明设计的基础知识和经验均是从在石井幹子事务所学到的。对我现在的设计影响最大的是我在京都这样历史和文化丰富的环境中长大,大学时代我对美的自然光(太阳光)抱有兴趣,我想是因为我意识到在丰富建筑空间的创造性上光的力量这一点。于是现今以人工照明设计为中心进行对光的可能性的探求。

郑康和: 我于1986 年毕业于首尔大学的工业设计系,当时的一些前辈热衷于从事汽车设计、产品设计。当时我已经觉得灯具设计非常具有潜力,决心进入这个领域。1992年赴东京大学攻读博士,以论文“小光的研究”获得艺术设计的博士学位。这样的经历,令我对光的本质美和产生根源更为关注。多数照明设计师认同光是通过载体表达的,如果到达载体的光不足,对载体将产生猜疑。但是,人们也经常对黑暗中看见的模糊事物更感兴趣,特别在亚洲文化里, “留白”也是非常有魅力的东西。个人觉得设计是没有必要划分界限的,好比我给自己设计名片的时候会考虑字体的视觉效果问题。如今在做照明设计的时候,在光的框架之内,我会思考非常广泛的命题,所有设计都是相通的。

周鍊: 我于1973年获得艺术硕士学位,主修雕塑,副修电影制作,从中获益最大的是养成了无畏、无目的的创造精神,及对光情景的认知。 于1978年获得环境设计硕士学位,了解了设计创作及设计管理流程。无惧的纯艺术创意精神,对光影的感性认知及系统设计的流程和管理正是我对照明设计持有的态度,也塑造了我的一些照明设计成果。

姚仁恭:我在大学时受的是建筑设计的教育,毕业后从事了五年室内设计的工作,接着又到美国攻读建筑照明硕士学位。我觉得
这三个教育背景的结合是我目前的工作的基础,而且缺一不可,如果仅有照明设计的知识而没有建筑及室内设计的熏陶,将会有不了解建筑及室内设计精神的疑虑,在执行照明设计时也会是一个严重的障碍。

张昕:能否介绍一下您所在地区照明设计界的传承和谱系关系,如何界定自身所处的传承位置以及您理解的自身使命。詹庆旋:中国形成照明设计专业概念的时间很短,萌芽应该是从 1958 年“十大建筑”时期开始,第一代是吴华庆先生,当时他在北建工任系主任,曾当过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他到美国时接触到照明设计,并于后来主持了人民大会堂的照明设计。我属于第二代。曾参加过国家剧院、解放军剧院、地铁一号线的照明研究。以前多是负责采光计算,照明由电气工程师负责。我在 1963 年出版的书中提到了照明设计的概念,包括室内照明艺术和室外景观照明。70年代,我与阮志大、柳冠中曾去广州做照明调研,并落实到灯具的革新。我的使命最主要是在教育,在建筑学背景下的照明设计教育。我具体做的照明设计并不多, 从90世纪末开始陆续做一些室外的景观照明设计,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之中。我应该不属于专业照明设计师。

内原智史: 我是1958 年出生,从1950年代末到 1960 年代前半出生的这些人在日本的照明设计中称为第三代。第一代有东宫傅、石井幹子、永原净第二代有中岛龙兴、近田玲子、面出薰、伊藤达男等。第三代有东海林弘靖、武石正宣、东宫洋美、富田泰行、内原智史。第三代是1950年代后半起到1960年前半出生的一代,与其他代相比设计师之间的交流更强是其特征。在第一、第二代,可以说是建筑师的地位很高的时代,现在将创作才能在尽可能平等的环境中发挥出来的工作机会增加了。我们第三代的职责是尽可能提升独立照明设计师的地位。最近在日本国内这样的有组织的活动也开始频繁的举行开来。郑康和:当初设立韩国照明设计师协会的时候, 第一任会长是朴钟武, 当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他是自学成才的,也是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可以称为韩国照明设计界的第一代。我是第二代。在我的时代,很多人在享受照明却未意识到照明的重要性。我的使命是发起照明文化运动,弘扬照明文化。目前在韩国尚无法律法规去维护照明设计师的利益,我目前正在制定首尔夜间景观照明的法规,力争为照明设计师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周鍊: 1978 年当我进入照明设计顾问行业时, 当时没有什么中国人。后来到帕森学院读书的不少,大半回到原居地,难有什么传承及谱系。在台湾, 由姚仁恭开了山之后跟进的是林大为、林志明、陈宇晃、赖雨农、沈海忍、曾文恺、施恒照等,自己开了业的或成核心人物。我的学生当中, 不少人在美国正处于快速发展中, 对世界的影响也很大。我们这一代的使命的重点是如何教育及扶植下一代。

姚仁恭: 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也不觉得这很重要。 当年确实是在没有想太多的情况下就冒然的回台湾创业, 回想起来其实是相当的冒险。 加上台湾的设计界即使到今天为止,大都还是停留在先作方案再谈设计费 (或再签约)的大环境, 我们有幸都没有被这样的情形困扰。 虽然我们听说是第一个在台湾成立的独立照明设计师事务所, 可是这不代表先前没有人做照明设计, 也不代表只要是照明设计师就会做比较好的照明设计, 这也就是我不觉得这方面有多重要的原因。 我一直的态度都是在专业能力上力求扎实,操守上绝对洁癖,因为我知道这是唯一重要的。 专业工作上我是毫不保留的尽量传授, 至于工作同仁能否吸收或吸收多少就只有随缘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