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农:身为建筑人,需要热情与积累
李亦农 1989年-1997年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习,1994年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得城市规划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进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2000年成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06年获第六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2007年起兼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研究生导师。现任6-A-3建筑工作室主任。 工作范围涉及办公、科研等各类公共建筑和居住区规划设计,成功完成了多个作品,并总结归纳出对于设计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 从业以来一直致力于原创公共建筑的设计工作,保持着对建筑事业的热爱,在实践中不懈追求,并逐步树立自己的建筑观。并认为建筑师及其作品应以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为根本宗旨,在设计中始终追求原创性,追求作品的高完成度。其项目涵盖办公建筑、科研试验建筑、文化建筑、商业建筑、大型居住区规划和设计等,设计项目多次获市级,院级奖项。同时担任北京市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研究生导师,以实际工程为基础,展开相关科研工作并发表多篇论文。
10多年的职业生涯是艰难且辛苦的一段历程 现今的社会,对于频繁“跳槽”的年轻人来说,10多年的职业生涯是艰难且辛苦的一段历程。在建筑行业里,如果你没有一定年数的积累与沉淀,是很难获得成功的。能在枯燥且劳累的工作环境中浸泡10多年,尤其对于女性来说,也的确需要一定的勇气。李亦农就是这样一位女性,但是她却乐在其中,“每一个人的选择不同,辛苦只是一方面。能够坚持在建筑领域打拼,更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对建筑充满热情,只要你发自内心的喜欢上它,就会越做越得心应手。而且我相信建筑师一定要不断积累经验,保持思维活跃,只有这样,你才永远不会‘过气’。”这是李亦农对建筑的理解,也是身为建筑师对自己职业的诠释。 性别正逐渐被淡化 1997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以后,李亦农曾在一家小型设计院工作过一年。这一年的经历对于李亦农来说,是有意义的,使她更踏实地留在了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这一呆就是10多年。“工作几年之后,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转型期,我提前感受到了,这使我的心态更加稳定,让我坚定了做建筑的信念。”李亦农对这段经历有着不同的理解,“我刚毕业就进入一家小型设计院做住宅项目,当时就感觉这个工作与我的建筑理想差别很大,这种落差让我很想逃离。逃离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游移,来到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仍旧做住宅设计,但此时的我似乎沉稳了许多。” 在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机会还是很多的,甚至有些别人不愿意去做的项目,李亦农都会抓住,并且要求自己做到最好。李亦农清楚记得,她的第一个工程是北京燃气集团生产指挥调度中心,这是一个很边缘的项目,3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赚钱很少。当时没人愿意做,她主动请缨,从策划开始直至落实到建筑实体,其中包括室内装修以及与甲方的沟通等,“整个项目虽然不大,但是却让我对做建筑的整个过程有了全面的了解”。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李亦农开始做起了自己的工作室。 然而,这一切在李亦农看来,却是事业的刚刚起步。李亦农说:“建筑师应该是越老越值钱,年轻人的积累毕竟还是不足的。就像那些获得普列兹克建筑奖的人,他们都已经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建筑哲学,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我想我还没有自己的建筑哲学可言,但是如果有人说我已经开始入门了,那应该就是对我很高的评价。”李亦农的谦虚的确是获得了更多人的尊重,不仅因为她是女性,更多的还是她的认真和努力。 作为女性建筑师,在男性建筑师占大多数的社会里,李亦农觉得,其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而言的,即便是成功的男士会多一些。但是女性的感性与思维的多元是不容忽视的。“性别正在逐渐被淡化,现在的社会,只要你有能力,能做出好的东西来,你就会被社会认可。”李亦农如是说。
脑海中的许多想法最后都通过最简单的传统手法和最成熟的技术完美实现 一次社会艺术的实践 说到李亦农所做的项目,一直以来,被专家和媒体所称许的还是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这个建在自然中,与自然对话,同自然完美结合的博物馆,无论是形体还是处理手法,都多少颠覆了人们正常的思维观念。的确是一次社会艺术的实践。 在设计之初,李亦农就对地形和周边环境作了详细地考察。她脑海中的许多想法最后都通过最简单的传统手法和最成熟的技术完美实现,这种实现本身就是一种突破,就是一个配合上的挑战。为了使建筑与地形相得益彰,“我做了一个趴着的形态,像从地里长出的石头一样,虽然外形特异,但是与环境却非常吻合。”在这里,异型的体态不是为了突出个性。内部的空间也都是各异的,但这种各异不是随意,是为了配合建筑的流线和功能而存在的。 不管外部形态是什么样的,建筑必须满足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人们的使用。建筑师可以做试验性的建筑,也可以任意畅想,但是一定要保证社会的需求,即建筑是社会的艺术。对此,李亦农说:“社会艺术的因素应该包括社会、艺术和人。满足了人的需求,再去考虑更好的思路,只有完美配合使用者,其建筑才是成功的建筑。”在她看来,当今国外的建筑思潮被引进中国,有很多建筑之所以不成功,其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只学习了国外建筑的形,而没有把握住其核心内容。 当然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这个项目,对于李亦农更有意义的地方还在于整个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如果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项目当中,把它当成作品来控制,要想做好项目,就必须全程跟踪控制,尽量做到一步到位。只有这样,你付出的精力与回报才能成正比。”李亦农坦言。 “产学研”的理论性升华 其实,在李亦农上学的时候,一直认为建筑是实践的,不是理论的。从成立工作室开始,她就一直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并琢磨如何相互配合,如何指导和带领团队进行实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亦农越来越觉得,缺乏理论的指导,实践也是如履薄冰。 于是,2007年,李亦农开始在学校中带研究生。“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在帮助学生完成实践的同时,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李亦农说,“建筑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学科。每天设计院里大量的业务实践,使建筑师失去了创新的能力。我提出的生产、科研、教学一体化的互动,就是要打破束缚,形成理论上的升华,随后产生质的飞跃。”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