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行业领袖 查看内容

原研哉: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设计

2011-9-5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55| 评论: 0

简介:他一直致力于对设计本质的探寻,通过Re-Design、HAPTIC、EX-FORMATION等一系列构想和案例实践着根植于本土文化的设计实验,展现了一名优秀设计师的深邃思考和人文关怀。 设计师是信息传达者 去年,这 ...

他一直致力于对设计本质的探寻,通过Re-Design、HAPTIC、EX-FORMATION等一系列构想和案例实践着根植于本土文化的设计实验,展现了一名优秀设计师的深邃思考和人文关怀。

设计师是“信息传达”者

去年,这位在日本设计界乃至世界设计界都拥有特殊威望的设计师再次来到了中国,这次他带来的是与“纤维材料”相关的产品设计案例。

你会看到比婴儿的皮肤更柔软的“纤维床”,作为我们来说,在什么阶段的皮肤是最柔软的,最容易受伤的?是婴儿的时候,所以,以这个作为想象的入口,为婴儿做一个能够保护婴儿皮肤的柔软的床。

意大利的家具设计师用这种特殊的纤维材料,设计了一个沙发,这个沙发靠背的空隙中带有遥控器,当你摁住遥控器的时候,沙发会自由变换你坐在沙发上的位置。这种“软”的特征在沙发的设计中是很重要的,“软”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因为“软”,所以它的形状,不但可以不固定,而且可以随着人体功能学的原理,和人怎么样的一个曲线关系,它会很好的对应这个曲线关系,即时的形成它的位置。

这些设计听起来是不是很疯狂,这些超前的设计,将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其实,通过对设计师原研哉的设计作品和设计理念的理解,我们会清晰的认识到他为设计赋予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设计中的“人性化”元素和“人文关怀”。

著名日本设计师原研哉

原研哉认为,他现在做的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传达”的工作,也就是让设计慢慢的渗透到人的感官当中去,让人有所感觉,而不仅仅是被强烈的视觉效果吸引。

“很多人称我是设计师,我个人觉得‘设计师’这个词是从消费主义的角度来说的,我的工作并不是去做一件商品,因此,我不是一个设计师。”

对他来说,设计并不是要卖东西,就把这个东西弄的漂亮点的概念,不是这样的。他认为活在环境当中,然后从环境之中所获得的智慧,这些智慧传到今天,变成人类的一种共同的价值。他希望通过他的努力,让全球人对这种价值产生认同。

“重新设计”是把熟知的日常生活变陌生

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以及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一直提倡一种新的设计理念——“RE-DESIGN”,翻译过来可以称之为“重新设计”或者“再设计”,就是重新面对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事物,从这些为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中寻求现代设计的真谛,给日常生活用品赋予新的生命是他真正感兴趣的课题。

原研哉认为,从“无”开始固然是一种创造,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变得陌生则更加是一种创造,而且更具挑战性。“RE-DESIGN”这个词,也包含了把社会中人们共有的、熟知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意义。

也就是说,在“日用品”这个题目的设定中,不去追求那些奇异的事物,而是从人们所“共有”的物品中来提取价值,用最自然、最合适的方法来重新审视“设计”这个概念。

为此,他专门邀请了32名日本设计者对日常用品进行了“RE-DESIGN”的提案,有卫生纸、火柴、茶包。比如建筑师坂茂,他最擅长的是用纸做为建筑材料。这次日用品展上,他的作品是卷筒卫生纸。这种卫生纸中间的芯是四角形的,所以卫生纸卷上去的方式也是四角形的。这个设计的内涵就在于,当你拉扯四角形的纸卷的时候,阻力会让你的动作变得不便。这样一来,无形中就起到了节约资源的作用。另外,四角形的设计在排列的时候彼此之间没有空隙,节省了空间。

“日常”是设计的源泉和意义

“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

当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原研哉以一双无视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的目光寻找其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

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在其中进行设计。

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停地被发现和拓展。

中国设计师朱锷在《设计中的设计》艺术的序言中写到:“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物的一个部分,所以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