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光:成为生活的设计师
“一个设计师,不能只关在门里面做自己的设计创作,要去了解不同领域的设计,并将其引入。我们在关注当下,看全世界的设计师在做什么,他们在玩什么,要跟世界同步,成为世界的一份子。”——邱德光
设计师邱德光 邱德光,生于中国台北,现系亚洲著名设计师,他以丰富的经验与深厚的素养,将装饰元素结合当代设计,运用华丽、艺术、时尚元素、将生活形态和美学意识转化为富贵身份,赋予新奢华生活新内涵,成功塑造当代东方都会美学与21世纪时尚多元的生活型态。三十年来致力于两岸的尖端室内设计,参与了众多高级室内设计案与建筑公共区域的规划案,在高级名人住宅、饭店业界及业空间上,在华人室内设计领域具有大师级的影响力。 红星美凯龙世博体验馆是邱德光在世博会上的神来之笔,将中国独特的语汇和最新的科技创新并时下流行的低碳环保结合在一起。这座被称为“设计之眼”的体验馆,放眼世界,也将中国文化带给世界。 “我最希望用到的东西就是现在当下科技的最新成果,这也是我在设计中第一个考虑的。一个设计师,不能只关在门里面做自己的设计创作,要去了解不同领域的设计,并将其引入。我们在关注当下,看全世界的设计师在做什么,他们在玩什么,要跟世界同步,成为世界的一份子。” 这样的理念需要慢慢体会,众多参与者最直观感受的还是空间的灵动性,进入体验馆,面对一整面的“植生墙”,仿若和自然共同呼吸。 邱德光说他前后去过三四次,每次植物都以不同的变化来迎接他,可以选择修剪,也可以选择改变他们的生长方向。生命的活力和固有的空间融合在一起,室内装饰不再一尘不变。 星河湾酒店设计 星河湾酒店,将西方ARTDECO装饰风格与东方精神结合,在细节上,是古典元素高度概括后的艺术化处理,既对传统中式风格重新演绎,又与现代元素融合。“星河湾设计”也被赞为一种新的设计潮流,成为酒店设计的样板。 谈及此处,邱德光却说自己是幸运的,他只是和对的人做对的事。“星级酒店的设计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而是借由一个团队来完成。经营者要确定风格定位,设计师是工具之一。我们要把握自身专业优势,我的优势是帮业主‘穿衣服’,也就是风格的创建。我不会去接一个不懂我的客户的案子,因为我们没办法互相了解。虽然之前没有做过酒店,但星河湾的老板喜欢和尊重我的设计理念,我就尝试一下,用新装饰主义来装扮星河湾。
邱德光设计作品 目前国内星级酒店大部分都是国外移植过来的,包括经营管理和风格设计,但原汁原味把国外经验搬到国内来,是不是对的?我觉得,是不是可以采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取他家专长,做出这一代中国人自己的风格。我是幸运的,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希望国内的有能力的业主,多聘请本土的设计师,不要要求他太多,让他做自身专长就好。” 陈设艺术概念展 2009年,邱德光操刀的台湾陈设艺术概念展在“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广受好评,这场由台湾当代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艺术家具计师、花艺师等共同合作的一场“视觉盛宴”体现了邱德光先生对艺术品的定位,即生活的艺术。 “设计是一个全面的统筹,从空间布局到每一处的细小装饰,都是风格塑造的要素。艺术品在空间中是一个部分,为什么特别强调,是因为艺术作品的张力太强,强到成为空间唯一的主角,破坏整体协调性。所以要先把作品的艺术感觉抽掉,有些作品可以放在艺术史中,放在美术馆里,但摆在室内,就会不舒服。陈列在家中的艺术品要考虑到空间、人员等方面的互动。艺术品的方向有两种,一方面是收藏艺术,一方面是生活艺术,前者自不必多讲,后者是我一直强调的,艺术品风格是否和谐,空间的品位是否因画作而得到提升。装饰风格多样,艺术创作也是多样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过滤筛选,尺度也好,风格也好,色彩搭配也好,跟空间达到完美的组合,这才是生活的艺术。” 对于装饰,邱德光曾提出三种类型,即新装饰艺术主义、新巴洛克风格,和新东方风格。如此归类,就是希望统一风格,买最适合的装饰品。而每当闲暇之时,他就会去画廊小逛一圈,摆一些艺术品在书房。有需要时就拿出来,进行筛选和排列组合,寻求平衡舒服的效果。 “我也会和艺术家合作,和艺术家合作的重点在于,我们了解艺术家的属性,他们的风格和倾向,不是说艺术家知名度很高就用他,要讲求空间的契合度。设计师,比其他人更辛苦。我一直在往前走,往前走的动力在于,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到处看不同领域的生活态度和创作,理解和消化他,变成我自己的东西。”
邱德光设计作品 在邱德光设计事务所的官网上,各种不同装饰风格的案例都有展示,对于以新装饰主义著称的邱德光来说,似乎在他的设计生涯中,私人风格并没有那么突出。 “定风格,是通过固化模式变得容易操作。但我们不能生活在固有的空间里,跟传统空间不同,我们更注重细节的展现,一件艺术品一件家具,都体现不同的风格。而在一个空间里面可以跟不同喜欢的事物相处,是舒服自在的。这就是我想做的。” 反观邱德光自己的家居风格,简约成为了永恒的主题,但这样的风格在他的设计案例中只占十分之一。 “我们是在做消费市场,不是在做我们自己。会有设计师走自己的路,毕竟这是孤独的,欣赏的业主是小众。设计师要有觉悟,知道自己走哪条路,我们怎样体验生活,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消费市场在哪里。把自己选择的那条路做到最好。我所有的作品看下来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我是一个很商业的设计师,我什么的风格都设计,只要你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但这里面会有一根主线,就是消费者的喜好。我没什么了不起,我只是很理性地反映出社会的需要,在我的工作里,哪怕我不喜欢,我也要做。因为,这可以支持我做更好的设计。”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