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行业领袖 查看内容

Daniel Libeskind:建筑也有灵魂

2011-8-29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39| 评论: 0

简介:Daniel Libeskind(丹尼尔 李博斯金)是享誉国内外的建筑大师,他曾于北美、欧洲、日本、澳洲及南美各大学教书与演讲,曾任教于哈佛、耶鲁、伊利诺、南加大、德国汉堡学院等大学。他的作品向来以反偶像崇拜风格见长, ...

Daniel Libeskind(丹尼尔 李博斯金)是享誉国内外的建筑大师,他曾于北美、欧洲、日本、澳洲及南美各大学教书与演讲,曾任教于哈佛、耶鲁、伊利诺、南加大、德国汉堡学院等大学。他的作品向来以反偶像崇拜风格见长,特别是他的博物馆设计备受青睐。

Daniel Libeskind(丹尼尔 李博斯金)是享誉国内外的建筑大师

丹尼尔•李博斯金(Daniel Libeskind)1946年出生于波兰一个纳粹大屠杀幸存者的犹太人家庭。他的双亲以及十名兄弟姐妹都经历过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迫害,最后只有其父和一个姑妈熬过苦难,得以幸存。1959年,当时年仅13岁的利贝斯金德跟随家人迁往以色列,以后又乘船移民美国,来到纽约。他从小音乐造诣颇高,擅长演奏手风琴,在纽约读完中学后,他进入大学先学习音乐,19岁那年,他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转到建筑系。毕业后,他以德国柏林为基地,组建了自己的建筑设计所。

酷爱音乐的李博斯金始终对音乐有着难解的情结。他曾说:“其实建筑是另一种形式的音乐。它如音乐一样想要平衡,音乐是耳朵的艺术,建筑是眼睛的艺术。某种意义上我并没有放弃音乐,我通过建筑来延续我的音乐。”在他眼里,“伟大的建筑,一如伟大的文学作品,或者诗和音乐,都能说出灵魂深处的精彩故事。”对于他来说,建筑可以是一个叙述故事的载体,一个疗愈伤痛的空间。倾斜的地板、不成直角的墙角、令人心悸的“流放的花园”、“大屠杀塔”中由罅隙倾泻而下的光、无尽反射的水晶体,每一个空间都让人驻足冥想,充满了他对生命、家族、历史、文化及对建筑本质的省思。

Daniel Libeskind设计作品

李博斯金是享誉国内外的建筑大师,他曾于北美、欧洲、日本、澳洲及南美各大学教书与演讲,曾任教于哈佛、耶鲁、伊利诺、南加大、德国汉堡学院等大学。他的作品向来以反偶像崇拜风格见长,特别是他的博物馆设计备受青睐,德国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美国旧金山犹太人博物馆、英国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伦敦城市大学的研究生中心、瑞士的一家购物中心和以色列特拉维夫的展览中心等,都好评如潮。2001年,他成为第一位荣获“广岛艺术奖”的建筑师,以表扬其作品“对推动谅解与和平”的贡献。最近,他又有了新的作品呈现出来,他设计的米兰当代艺术博物馆已经批准成为意大利米兰citylife规划项目的一部分。该博物馆是一个流动的几何体形,现代化的设计为该地区增添了醒目的标识。

作为美国世贸中心重建项目的总设计师,这一名头曾让他名扬天下,而另一个重要项目: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则奠定了他在建筑界的永恒地位。1999年,丹尼尔-李博斯金搬到柏林,开始主持设计这个在他设计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他号称自己“搬家的时候只有两个箱子、三个孩子和一个信念”。 柏林犹太博物馆的设计果然不负众望,给公众交出了完满答卷,他为博物馆赋予了灵魂,使之成为让人内心震撼的建筑。整个博物馆平面呈曲折蜿蜒状,馆内所有通道、墙壁、窗户都带有一定的角度,没有一处是平直的。设计者以此隐喻出犹太人在德国不同寻常的历史和所遭受的苦难,展品中虽然没有直观的犹太人遭受迫害的展品或场景,但馆内曲折的通道、沉重的色调和灯光无不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撞击。建筑外墙以镀锌铁皮构成不规则的形状,外院有一组由49根高低不等的混凝土柱体构成的雕塑,使人联想到犹太人沉重、艰难的经历,雕塑顶上茂密的树木显示出犹太人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

Daniel Libeskind设计作品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