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推中国城市化?
AECOM集团中国区总裁,美国建筑师学会会员。伯克利大学建筑硕士、哈佛大学城市设计硕士。在美国和亚洲各地有丰富工作经验,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主要作品有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总体规划和景观设计、天津海河两岸复兴规划、北京奥运匹克水上公园、上海陆家嘴明珠环等。 我是一个城市工作者,幸运地处在这个复杂又精彩的时代,能实现建筑和城市设计理想;今天又幸运地借文汇讲堂,把我个人在中国十几年工作的经验,及对城市的激情、抱负和大家分享,希望借此交流,使大家对城市的空间建设有一个更新的看法。
乔全生(图片来源:百度) 城市化的脚步让中国过去30年的城市建设推陈出新,未来10年将迎来60%的城市化率,我们的节奏、思维是否依然能快速?深圳纪念了特区成立3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大力城市化的30年。1978年,中国城市化率为19.92%,今年已达到47%。据统计,在全球范围,2009年平均已有50%人口进驻到城市,而美国是87%,日本为93%,欧洲90%。据专家估测,在2025年,全世界将有75%的人口来到城市和城市周边,中国的目标是未来10年达到城市化率60%以上。
未来15年、30年,中国将经历艰巨的城市化进程(图片来源:百度)
在这场全世界范围的前赴后继的工业革命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城市化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挑战:人口集聚导致了资源短缺,基础设施不足,自然灾害频仍,人类不得不召开“哥本哈根”会议寻求对策。
今天,中国经济总量超越了日本,跃居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迫使我们做更深入的思考,未来15年、30年,在艰巨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是否还要用同样的速度、同样的手法进行中国的城市建设呢?
我愿意以建筑为圆点、城市设计为半径,和各位交流我对中国未来城市建设的一些思考。
大规模的基础建设给城市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过快的速度也捅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过去30年,中国的城市建设主要着重于三个方面:基础建设、标志性建筑、大尺度建设。
标志性建筑的流行(图片来源:百度)
基础建设是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的必备基础,我们看到大量的公路、高速路、电力在城市里建起,它给人民带来了富裕,为城市增添了活力。2008年政府出台了 4万亿刺激经济方案,使得中国在全球经济放缓或者衰退中,保持了强大的活力。4万亿投资中大量用于基础建设,新建了长达
当我们在享受快速发展的红利的同时,也不得不真实地去面对一些负面影响。第一,资源浪费,尤其是使用率低下的“面子工程”,如城市远郊的地铁系统,如偏远地区和新建城市的机场。第二,环境污染。第三,人口过度增长造成住房供给不足、交通拥挤、医疗保障和电力供应短缺。第四,潜在的信贷危机。国家银行不断被要求向公共设施建设项目提供贷款。第五,不平衡的城市化发展。有些地区因为难以获得资源,人口进一步流失。第六,贫富差距加剧。
标志性建筑的流行,曾是在高速发展时期中国渴望融入世界的自我认可的心理补偿 刚才提到著名的荷兰建筑师库哈斯,他留下了中央电视台这样的标志性建筑,这30年中,中国几乎成为所有国际建筑大师的实验工地,因为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家对标志性建筑有着渴望,或者说是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背后可能有这样一种无意识:只要能够把世界知名大师标志性的建筑安放在我们的城市里,就能代表我们这个城市已经接近了国际视野,能够成为被认可的国际性城市。
许多世界著名城市的明信片,未必是标志性的建筑在主导城市的风格(图片来源:百度)
事实上,我们看许多世界著名城市的明信片,未必是标志性的建筑在主导城市的风格。许多城市是以城市的文化体,城市的滨水空间,或是精神风貌来主导城市的个性和发展方向。比如威尼斯的水城,位于纽约市中心区的中央公园,还有伦敦西区(即戏剧区)。所以,在建成了足够的标志性建筑的今天,我希望未来中国的城市发展不再以标志性建筑作为自我认可的方式和思维。
在追求最大和最快的大尺度建设中,是否留下了过多的粗糙的建筑和思维方式?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强调速度和规模的大尺度建设。中国人特别喜欢盖最高的楼,建最大的CBD,因此出现了很多超大尺度、超大规模,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开发项目。在短时间里完成大型工程,达成让人难以置信的建设成果,固然是人多好办事的集体力量和优势,但因为赶时间求速度,也出现了不少建筑品质粗糙、思维方式粗糙的项目,有的项目甚至没有经过仔细测量和研究,因而导致不少让人心痛的公共事件。
根据我的观察,现阶段许多建设,基本在遵循这样一种逻辑:
政府投资+大量公路、电力设施、大量机场、大量高科技园+更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促使我们冷静地思考:这样的城市是不是真的能够满足未来人口的需求,生态的需求,文化的需求?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上所出现的遗憾也是历史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只是未来30年如何去完成中国城市化进程呢?这是我们目前必须深刻反省和谋划的。
“境筑”更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整体协调,其核心是要从人的需求和尺度来规划
根据规划,到2025年中国会有8个人口规模超过千万的大城市,新增占地超过50亿平方米的道路,有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的新建筑,有50000栋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将建成260个机场。
为了可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树立从建筑到“境筑”的观念。“境筑”含有四大要素,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境筑”有两层意思,环境的“境”和意境的 “境”。前者是由物理要素表现出来的建筑物,由生态、安全、美观或时尚、实用等共同构成;后者是能影响社会未来发展的软件建设,它的核心是以人的发展、需求为尺度,与周边环境构成一个和谐的互动空间。
人是精神的产物,因此,他所居住的空间必然要有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我们许多城市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变得千篇一律了,生生地割裂了城市的文脉,比如诸多的旧城改造。
其次,人是需要交流的动物,莎士比亚曾说过,城市即人。《经济学人》杂志信息部每年推出全球十大最适合居住的城市,评判的第一标准是可持续性,可持续性不仅仅指节能减排,是否宜居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以人为城市的主体,以人的安全、健康、幸福、宜居为中心去设计城市,它可能是慢的而不是快的,其经济的发展是稳定的而不是迅速的。在西方,银发族希望能够住到人口相对密集的城市空间里,那里有便捷的交通、购物、图书馆和学校,满足他们再学习的需求,也有助于彼此之间的交流,让人感到安全。中国也将面临老龄化社会,因此,在城市设计时,是否能有所借鉴呢?如果以人的需求为尺度,就不会盲目发展大尺度空间。
“境筑”的另一个考量,是一定不能否定人的发展的需求,因此,要营造一个持续创新的空间,城市的设计必须关注到能否追求更长远未来发展的机会,为未来的经济繁荣做好基础建设铺垫。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全球竞争力的报告中评出了十大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分别是瑞士、美国、新加坡、瑞典、丹麦、芬兰、德国、日本、加拿大、荷兰,中国排名第29位,比前一年上升了一位,12个竞争力要素包括从宏观的法律和行政架构,到微观技术水平,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可以看出,要加强中国城市的竞争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境筑”也将为此做出贡献。因此,我主张城市工作者要有四个维度,一是设计(design),二是生态(ecology),三是经济(economy),四是规划(planning),即DEEP思维。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