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行业领袖 查看内容

黄星元:建筑的多元和建筑的简约

2011-6-20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89| 评论: 0

简介:现代化社会也是复杂化社会,对复杂的问题找到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创新和进步。围绕建筑创作的话题,随着时代的演进,黄星元有了更具建筑情感和更多价值观念的多元论述。建筑创作原则从不同视角来观察,虽有多种解读, ...

现代化社会也是复杂化社会,对复杂的问题找到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创新和进步。围绕建筑创作的话题,随着时代的演进,黄星元有了更具建筑情感和更多价值观念的多元论述。建筑创作原则从不同视角来观察,虽有多种解读,他却强调只用三个字便可概括,即“时、地、事”,简单明确地表达了建筑创作的逻辑性和整体性。

1963年大学毕业伊始,由于工作单位的专业性,黄星元先生的建筑创作与工业建筑有了不解之缘。但在40余年的创作历程中,他的作品中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各占半分。对于建筑创作他都十分投入,尤其在工业建筑创作中较有突出贡献。

与此同时,为探索工业建筑理论,黄星元做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他认为工业建筑本质仍是建筑空间。工业建筑创作生产活动空间,公共建筑创作生活活动空间,工业建筑尤能反应建筑空间的真实性,必然表现出功能的适用性、建筑艺术的简约和建筑形态的陌生感。

建筑师黄星元

媒体:回顾建筑道路的起点,您是如何认识建筑学、选择建筑专业的?是否有受到一些影响?

黄星元:我是1957年上清华大学读建筑系的。在我们那个年代,学生对建筑学并不是很了解。回忆起来,有两个因素影响了我的选择:一是我喜欢画画,喜欢自己动手做很多小玩具,好多精致的机械我都可以动手做。我父亲是搞化工的,曾经留学日本,后来到了天津轻工业学院教学,跟艺术没关系。有一次我母亲去我就读的学校开家长会,老师说墙上的画、墙报都是你的孩子画的,母亲回来后非常高兴,挺骄傲的。当时孩子跟父母交流比较少,我看到母亲流露出这么高兴的眼神,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再者,我的选择与我所生活的整个环境还是有点儿关系的。我念书的地方在当时是天津最好的学校——耀华小学和耀华中学。学校建于1927年,由美国建筑师设计,美好的建筑形象精致而与众不同,至今仍可说是现代建筑的精品。当时天津城市的环境,包括洋房的色彩、宜人的街道、方便的生活圈都非常舒适,这影响了我对建筑朦胧的喜爱。

我曾天真地想,如果能考上建筑系,可能会省很多事,比如说对美术课可以少用些精力,抓紧时间学其他功课。但是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美术跟建筑还是有差别的,而且单有美术的偏爱,并不一定能学好建筑。六年后完成学业,我进一步体会到建筑更需要非常理性、严谨的思维。

《媒体:在清华学习期间,您觉得哪些人和事给您的印象最深?

黄星元:在清华学习的六年中,学习内容由建筑初步到课程设计,再到毕业设计。印象最深的就是建筑系诸位先生的设计辅导课。他们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的设计亲手修改,既有言传又有意会,用浓黑的6B铅笔修改的草图苍劲有力,使学生原本杂乱的思路,忽然变得富有逻辑、清晰起来,一棵生动的树和衬景都成为我们大学时期珍藏的记忆。

印象最深的就是关肇邺先生。他主张建筑方案首先是认真思维再动手去做,应当在对平面秩序、空间组合、建筑形象反复推敲之后,渐入灵活多变的佳境。先生一向比较乐观,没有什么架子,睿智而又风趣,特别喜欢跟学生平等地聊天、讨论问题。我在毕业之后也常阅读先生的新作和文章,先生虽功成名就仍不断求索,他的平和大气、平常之心影响了我的一生。

黄星元作品

媒体:当时您对自己今后的职业选择有没什么规划?

黄星元:我入学那年,全国招收大学生人数比较少。所谓只招了107000人的马鞍型的谷底,说的就是那年的情况,很难考。后来在1963年大学毕业统一分配时,对分到哪个城市、是否是保密单位有些印象。但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思想比较简单,国家分配到哪儿就是哪儿,是不能改变的。我们那一届大部分留在北京,我被分到电子部所属的第十设计院,即现在的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当时我也并没有觉得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有多少不同,既然是学有所用,所以也就很愉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媒体:毕业后,您早期做的项目有哪些类型?当时我国工业建筑设计和建设的情况是怎样的?

黄星元:当时北京东郊大山子一带是著名的电子工业区,集中了早期先进的电子工业厂房。当时,电子工业是国家发展重点,因此我刚刚毕业工作就较忙,常有加班,而且北京当时民用建筑设计院项目也不是很多,我觉得还没有我们的工程大。当时我们主要做比较“高精尖”的厂房,比如说密闭厂房(洁净厂房),在历史上奠定了电子工业发展的基础。后来由于历史的变迁,产品不断更新,许多旧厂房另作他用,现在前卫的798厂创意区就是由于产品更迭、沧桑巨变后的结果。

在改革开放前,结合当时的国情,国家提出“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建筑以实用为主。后来大多数建筑师都有一段现场设计的经历,在山沟里建了很多厂房,都是比较简单,或者说是实用的建筑,所以我积累了许多关于当地材料、岩土条件等方面的实际知识。因为长期在工地,实践经验也比较多。但由于政策的限定和各种政治运动的影响,建筑师在当时搞建筑创作的余地较小,比如说工业建筑厂房的外墙装修上用了水刷石、门前做了个花池,可能就有人说你标准太高,都可以作为批判的内容。

黄星元作品

媒体:在您看来,今后我国工业建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什么?

黄星元:工业建筑是动态发展的。产品是世界市场最尖端的需求,因此变化的节奏非常快。对于建筑本身也要求有弹性变化、功能灵活。因为工业建筑就代表了国家的前沿,它不是纪念建筑,也不会永垂不朽,但确实表现了时代的生产力和精神,这一点一定要强调。

我们院过去设计的14个彩色显像管厂,在我国老一代彩色电视显示器的使命完成后,大部分已经停产或转产。实际上对工业建筑来说,是开始有了订单,才有厂房,生产结束后,建筑的使用寿命就打折扣了。现在电子工业建筑都是大跨度、大空间、大面积、组合集中的方式。设计理念也更趋向生产空间的弹性化、建筑和生产设备一体化。工业建筑美学也趋向简约、流畅,表现工业建筑的功能特征。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和人性化。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