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地:困境中的省思
传统建筑美学体系的悲哀 大型城市的出现,标志性建筑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功能的集合,使得传统的建筑形式美学体系已经渐渐地走到了尽头。在传统的建筑形式美学框架下的设计方式,已经无法充分表现建筑的现代意义。例如大型城市功能建筑所负担的城市功能和功能内部所体现出的空间张力,已经不再适于套用传统建筑形式美学以往所采用的平、立面设计方法来做基础性的创作。
由于在专业层面的宏观控制能力和其方法论至今尚未真正构建起来,许多建筑师还只是在样式或造型上下功夫。过于简单的设计处理让建筑显得单调,但稍加划分之后又容易让建筑显得烦琐。实际上,简洁或繁琐,单调或复杂都是建筑师们建筑语言的表达,而这些表达应该是在流畅的设计思路下,以表达过程中的自然流露来体现,并且成为一种有内涵的表象反映。但事实上我们往往会被内在的表达无关的外在形式所限制,在本应舒缓轻松的地方附加了过多的零碎,而本应着重刻画的地方却又力所不能及,由此而产生的枯燥、平淡、乏味或者狰狞,始终也达不到大建筑所应拥有的庄重而又不失鲜活的系统逻辑关系。
所谓精致,是几种材料相互配合在一起所表现出的交响
中国建筑设计师视野的局促
目前国内很多建筑事务所关注的范围太窄,仅仅关注各自专业内部的创作,或关注大师的作品,希望借此引发自己的创作冲动。事实上,真正的经典建筑所表现出的是基于细部、材料、色彩、质感等细枝末节或平凡之处的丰富。所谓精致,是几种材料相互配合在一起所表现出的交响。
建筑师的专业视野是局限在建筑学这个单一学科里,还是应当扩展设计思路或设计范围,然后应用于建筑设计上?这让如今国内的很多建筑师难以抉择。
原本较好的设计往往由于我们的控制能力和设计功底还不足以支撑这样的一个设计的表现。使得实际所表达出的建筑并不理想,甚至让人“惨不忍睹”。
目前国内的建筑师视野上过窄,老师教了什么,自己便去做什么。实际上建筑完全不是一个简单化的形式划分、一种简单的比例关系,最后还是要落实在材质上。对材料的质感、色彩以及表达出的情感,目前我们还没有好好去研究,这是建筑师的一大欠缺。
建筑师的专业视野是局限在建筑学这个单一学科里
诞生经典建筑的环境
如今中国社会在建筑美学,审美标准上的普及仍相当落后,尚未形成一个广泛促进或产生经典建筑的社会氛围。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