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震撼东瀛列岛的巨大地震灾难,不断冲击着我们敏感的神经,一张张图片报道触目惊心、满目苍夷。
一时间,我们再次感受到在自然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将我们置身于钢筋混凝土的丛林,科技的滥用,或许会成为人类发展最大的敌人。

隈研吾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其实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欧美的文化语境,是以“yes”与“No”为核心的思维模式。西方的文明存在于城堡,具有革命性的溯源,推崇人类改变世界的能力。而东方的文明却体现于田园,东方文化观念中,秉承天人合一,将人归于自然万物天地之间,讲求顺应自然。其实在中医中药、村落文化等东方传统文化中我们都可以解读到这一点。
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努力吸收所谓的“西方先进模式”,将城市建造得无比庞大,将楼宇建筑得高耸云天。我们生活的四周,可以说是钢筋混凝土的世界,人们拼命的想要拥有一个寓所,将“家”收纳在这个美其名曰为“公寓”的坚硬容器里,不惜背负巨额房贷。其实支撑当下经济的也正是这种“想要拥有家”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被落实为充满钢筋混凝土这种硬邦邦的物质,来加固我们的地缘关系、血缘关系,我们以为坚实牢固,其实脆弱无比,弹手可破。

隈研吾的微粒建筑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
日本是世界公认的抗震强国。在本次强震中,日本虽然损失惨重,但多数坚挺不倒的高层建筑物,以顽强的形象,从另一个侧面展示出日本建筑设计的抗震能力。
为了抵御地震的破坏,日本的高层建筑普遍采用了地基地震隔绝技术。这种技术,在建筑的底部安装弹性橡胶垫,或者摩擦滑动承重座缓冲装置来抵抗消解地震带来的能量。三井不动产公司在东京都杉并区的一座93 米的免震结构公寓,建筑物的外围使用了高强度16积层橡胶,建筑物中央部分也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在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时,这种保护装置能使建筑物的受力能量减少一半。还有另一种最新的叫做CFT(Concrete Filled Tube) 的新建筑技术。通常做混凝土柱时,先在外面以塑料成型框架,中间插入钢筋做成骨架,再将黏稠的混凝土浇筑其中,混凝土凝固后拆去外面的框架。但是CFT技术无需框架,只要直接在铁管中注入高强度混凝土。普通混凝土柱像人的身体一样只是中间有骨架支撑,CFT则是逆向思维的成果,外部皮肤本身也能做到高强度支撑。地上55层、高185米,有日本最高公寓楼之称的埼玉县川口公寓,就采用了168根CFT钢管。这种钢管的直径最大达800毫米,厚度达40毫米,管芯中还注入了比通常混凝土强度高3倍的特种混凝土。

隈研吾的竹子粒建筑
隈研吾的“自然建筑”
无独有偶,CFT技术的活用,使我将目光聚焦于另一个建筑设计项目上。
隈研吾是当今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其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筑形态。他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长城下的公社·竹屋”,也采用了CFT技术,只是这次是把竹子当作混凝土框架往里面浇筑混凝土。这样的尖端技术运用在竹子这样朴素原始的材料上,再加上对竹子选材以及工艺上的处理,彻底颠覆了竹子只能作为装饰材料的思维,从根源上解决了强度问题,实现了他建造“自然的建筑”的理想。
隈研吾认为,21世纪是一个让他感到寂寞的时代。多样的场所,多彩的自然,在钢筋混凝土的单一技术之下,遭到破坏。我们在失去自然的多样性时,甚至连建筑的多样性都没有了。“建筑=钢筋混凝土+贴面材”几乎成了建筑在人们脑中可悲的公式。钢筋混凝土不怕火灾,不怕虫咬,不挑地点,还能适应各种成本预算。但由于材质的相似性,城市变得越来越单一。他追求的“自然的建筑”,并非只是用自然材料造成的建筑,更不是在钢筋混凝土上贴上一层自然材料。他要探寻的是人类真正的充实,为此,他将着眼点放到如何建筑上,将大地、场所作为材料,根据适合这个场所的方法来建筑。所谓场所也并非指单独的自然景观,场所包含了各种材料的活用,以材料为中心展开的生活本身。通过建筑这种行为将材料、生活、表象连成一串就诞生了“自然的建筑”。

隈研吾的竹子粒建筑
中国拥有数目惊人的多元状态。在这里,不仅多元文化、历史以及传统并存,自然环境的多元化也同样让人惊奇。中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和力量,想要超越自身的多元性,这种力量在日本是没有的。可以说,隈研吾在中国的建筑项目不但丰富了自身的建筑实践和理论,也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充其量不过是一场闹剧。如何将我们感受到的自然性,通过设计与生活连接,根植于自然,或许将是东方文化倡导的新的发展理念。“与自然同行”为母题的设计探索与实践,或许才能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