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中国设计师需要走自己的路
大黄鸭 自打荷兰艺术家霍夫曼的原创设计大黄鸭风靡香港,武汉、天津、杭州、佛山等地就陆续出现了各种版本的山寨大黄鸭。国内的山寨文化在大黄鸭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任何一件产品风靡,万千山寨便迅速跟进,丝毫没有知识产权的意识。其实,这只鸭子的造型早已有之,小小的浴盆鸭早在几十年前就是中国孩子普通而实用的玩具。只不过霍夫曼赋予其一种全新的理念,于是,小小的鸭子玩具上升成为艺术品。对于这种易被抄袭、模仿的创意,世界各地都给予了尊重,没想到在中国,却终究没有逃脱被恶搞的命运。 然而,山寨终究是山寨,这种“拿来主义”的产物代表的永远是低价、低档、低品质。纵使这些大黄鸭再高、再大、再形象生动,也早晚会“泯然众鸭”之中,沦为过时的风景。人们记住、怀念的永远是第一只大黄鸭,这就是原创与山寨的差别。 对于大黄鸭的爆红,网友们也是各执一词且颇为辛辣,其中遭“吐槽”最多的就是国人匮乏的创新能力及崇洋媚外的心态。 诚然,对大黄鸭的创造者霍夫曼来说,这个作品表达的意义很丰富:文化的公共性、许多人的童年记忆、比较纯粹的艺术以及拒绝商业化的精神。但设想一下,如果大黄鸭出自一位中国设计师之手,恐怕很难有如此大的轰动效应吧。症结就在于国人的文化自信极度缺乏。我们是四大发明的后人,如今却在追逐西方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国人崇洋的心态导致本土设计师的日子不太好过,联想到中国建筑学会最近的一份统计资料,目前在我国地市级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大型公共建筑是国外设计师设计的;而在一线城市中,更有超过6成的大型公共建筑出自国外设计师之手。眼下,进入中国的国外建筑师事务所越来越多,全世界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9成以上在中国都有业务。 就在国外设计师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国内设计师却要夹缝中求生存,不仅在国内要和洋设计师竞争,就算想要走出国门去西方国家发展,也是门槛重重、难上加难。有国内建筑师表示,在一些大型建筑的招投标上,国内设计机构会遭到偏见或者歧视,一些业主甚至是政府,更倾向于选择境外的设计机构。找不到项目,很多国内事务所只能选择与国外事务所合作,但是在合作中也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崛起,首先应具有民族文化自信。现在我国在经济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国人对文化的自信心却不升反降,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加强国际交流本无可厚非,但没有必要引导国人崇拜和追捧外国的审美标准,因为国外的并不等同于先进的,国外的也不一定就高于国内的。有人经常用全球化来掩饰自己对民族文化的缺乏,殊不知,全球化是一个缓慢的相互渗透、融合的文化交流过程,不是西方代替东方,也不是东方代替西方,更不是简单的西方文化一体化。 中国设计师需要走自己的路,因为,只有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才是最坚实的。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