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岩土工程 查看内容

强大基础撑起软土层上的“上海第一高楼”

2013-10-22 23:4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73| 评论: 0

摘要: 摘要: 主楼120层,总高632米,刚刚封顶的“上海中心”刷新上海高度,超过身旁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成为引人注目的“上海第一高”。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毅敏,带领团队创造了诸多看不见的“第一”— ...

摘要:主楼120层,总高632米,刚刚封顶的“上海中心”刷新上海高度,超过身旁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成为引人注目的“上海第一高”。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毅敏,带领团队创造了诸多看不见的“第一”——超高层施工技术,层层垒出上海中心传奇般软土层上的“第一高”。

上海中心大厦
上海中心大厦刷新上海第一高

    12根“擎天柱”抓地
  顶天必须立地。建造在上海软土层上的超高层建筑,需接受周边环境沉降的巨大考验,挖深基坑,在四周建筑超大稳固的围护墙成为缓解地面沉降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果有透视眼,就可以看穿外部结构炫目的上海中心其实是由8根600多米高和4根300多米高的混凝土制“参天巨柱”支撑而起。这12根“擎天柱”深深地扎根于地下30多米处,内径为121米的巨大圆形基坑内,基坑底部是一整块厚6米的基础底板。“这块6万立方米的混凝土底板,足足花费了56小时一次性浇筑而成,创造了世界民用建筑的全新纪录。”朱毅敏告诉记者,在整个浇筑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不断攻关创新,克服浇筑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容易开裂的难题,通过各种工艺给这块世界最大的一次成型混凝土底板及时降温,使内外温差保持在25℃以内,极大降低了开裂风险。
    最大围护基坑托得牢
    为了让深基坑更为稳固,防止外土内灌加剧沉降,深基坑外围还有一道1米厚的围护墙。围护墙自上而下有6个“紧固圈”,且“深抓”至地下50米处,比上海中心的基坑几乎深了一倍。“这道围护墙犹如一层坚厚的铠甲,将上海中心从根部牢牢托起,并与周边建筑的根基彻底分割,足以保障超高层建筑‘根系’稳固、‘枝繁叶茂’。”据介绍,在整个围护墙的施工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应用的圆形基坑顺作法等一系列自主创新成果,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搭起最高“施工楼阁”
  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欣赏者赞叹不已,使用者时尚舒心,对施工者而言,却是一个接一个必须突破的难解谜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如何确保超高空作业的安全与效率。与普通施工现场不同,超高层建筑的施工需要层层爬高,现场工人常常高处不胜寒。特别是建设‘上海第一高’,施工人员不得不在新高度上‘云中漫步’。”为他们创造一个安稳的高空工作间,成为朱毅敏团队的首要攻关方向。
  结合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州新电视塔工程和环球金融中心积累的施工经验,上海建工创新研发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液压整体提升钢平台系统。这套平台总体面积超过1200平方米,能将上海中心总建筑的内核——混凝土核心筒“团团围住”,依靠底部的64个“牛腿”和一整套液压升降装置支撑并爬升。平台四周由高约两米的彩钢围合、顶部露天,建筑施工每升高一层,“牛腿”就伸进混凝土立柱的凹槽处固定住支点,液压系统将整个平台“凭空”推高一层。
    封闭车间减少恐惧感
  每天,上千名建筑人员乘坐工程电梯到达平台内施工。如同进入一个安全封闭的施工车间,除了可以抬头望天,往四周看去就是普通的墙板,压根感觉不到正置身“云端”。“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高空作业的恐惧感,大大提高了超高空施工的安全系数。同时,平台上每平方米的载重量可达500公斤,能在高空堆放大量建筑施工材料,有利于节约运输时间,大大提升施工效率。实践证明,上海中心混凝土建筑部分的工期因此缩短了约100天。”朱毅敏说。
  “目前,对于超高层建筑的发展,业界内外颇多争议。但施工过程中不断积累的创新经验,确实让工程技术团队的‘金刚钻’越来越精湛。”朱毅敏坦言,不断追求更安全、更合理、更高效的施工现场,创造更多个看不见的“第一”,是比建造“第一高楼”更让人执着的“科技梦”。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