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实:城镇化理论与经验
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学认为,城市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个人是不能自给自足的,因而生产比较优势、运输规模经济、生产内部经济和聚集经济等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由于生产离差别的比较优势存在,需要劳动交换其他商品以及商品间的相互交换,运输规模经济便利了区域贸易,促进了市场城市的最初发展。生产上的内部规模经济使得工厂生产比个人生产更有效率,所以工业化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发展。生产和销售商的聚集经济促使公司群聚在城市里,这种群聚促进了大城市的发展。城市是围绕就业密集区而发展的,就业机会是由企业提供的。不同的经济结构也会导致不同城市类型的出现,在不同的经济阶段,城镇化基本是稳步发展的。 迅速城市化始于19世纪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主要发生在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四个领域,生产从家庭手工业转移到大工厂中,工业城市开始快速发展。农业技术革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农业科技进步带来了种植、生产、收割和加工上的进步,劳动力从生产粮食的作业中解脱出来。制造业技术革新导致大批量生产,降低了工业产品的相对成本,增强城市的区位优势。交通变革降低了运输成本,形成了城市间的交通网络,而城市内部交通扩展了城市的发展规模。建筑技术提升了土地利用密度,增加了城市的容量,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阿德纳·费林·韦伯的代表作《19世纪的城市成长》(1899年)最早证明英国的工业革命和美国的铁路时代,是影响人口重新分布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后来著名学者西蒙·库兹涅茨(1966年)证实:19世纪西方伴随每10年人口超过10%的实质性增长,人均产值的增幅从每10年15%提高到30%,但不同部门的生产效率增幅不同,农业部门增长最慢,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高效增长,成为城市人口增长的根本驱动力。亨德尔森(1998年)估算了美国行业的集聚效应:一个城市的电子机械行业总产量每提高10%,每个工人的平均产量提升0.5%;造纸业为0.2%;石油业为1.1%。芒和哈钦森(1995年)研究发现,集聚效应对机关部门产生的影响比对生产部门产生的影响更大。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