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事故面临“切尔诺贝利后遗症”
摘要:近期以来,日本福岛核事故善后处理中的放射性污水泄漏问题不断升级,自东京电力公司(以下简称东电)于上月下旬首次承认放射性污水泄漏问题后,该公司又于8月20日透露福岛第一核电站内用于存放冷却事故反应堆污水的储水罐所泄漏的污水量达到了迄今为止最多的300吨。
8月20日,东电承认,福岛第一核电站内一处用于存放事故反应堆冷却用污水的储水罐发生泄漏。据悉,此次发生泄漏的储水罐容量为1000吨,存储罐内泄漏出的污水中放射性物质含量极高,达到每公升含有放射性“锶”8000万贝克勒尔。这是法律规定排放限值的几百万倍,并创下了迄今为止的纪录。对于此次污水泄漏问题,东电承认,泄漏出的300吨高浓度放射性污水可能已通过附近排水沟流入海洋,在福岛核事故后,残留在地下坑道内的放射性污水还有可能一直在向大海泄漏。 8月26日,东电再次透露称,日前发现泄漏出300吨放射性污水的储水罐南侧的土壤也有可能已经被污染,污水泄漏问题较当初的判断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据悉,检测人员在发生泄漏的储水罐南侧大约30米的排水阀附近,再次检测出了最高达每小时16毫西弗的辐射量(相当于正常人1整年所受辐射量五分之一)。但工作人员没有在该地点发现积水,有可能是排水阀在关闭的情况下泄漏了污水。东电就此表示,“污水问题很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并将对周边的土壤进行回收作业,但并没有决定具体的时期和范围。
据了解,在距离核事故区域30到40公里的太平洋海域,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铯137”浓度是正常值的10倍-1000倍。有媒体指出,核辐射至少已经随着海水扩散到了640公里以外的地区,而且现在还有可能向着更远的地区扩散。在这片范围海域的海洋生物中,都能够检测到包括“铯137”在内的放射性物质。 此外,8月7日,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还宣布,在对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海域等进行海底土壤辐射检测后发现,福岛核事故中释放的“铯137”大量积聚在凹陷处,约有40处的“铯”活度达周围的2至10倍以上。
吉田曾在核事故处理现场的收尾阶段担起了临场指挥的重任。当年11月,他被诊断出患有食道癌并入院接受治疗。据悉,事故后,吉田所受到辐射的量约达70毫西弗。此后他卸任核电站站长职务接受治疗,后于2012年7月发生脑出血,经过手术抢救后一直在进行疗养,此后吉田的健康一直处于危重状态。 很多人都记得吉田在2011年11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有几次觉得自己会在事故发生后一周死去”。如今这担忧终于成真。 但东电认为,因辐射而引发食道癌的病症至少需要5年时间,吉田受事故影响而患病的可能性非常低。对于东电否认吉田罹患癌症与核辐射有直接关联一事,外界舆论却有意见认为,直接在第一线指挥核泄漏抢险的吉田患病去世,与遭受严重的核辐射是脱不了关系的。 就在本月12日,东电发现10名核电站工作人员遭到放射性物质污染,原因可能是在厂区淋到了为降温喷洒的雾气。一周后,在关闭喷雾器后,东电再次查出两名员工遭放射性物质的污染。
某报曾在今年1月4日报道,据茨城县取手市3个市民团体调查得知,心电图异常的儿童或学生由去年开始急剧增加。接受精密检查而确认患病或有异常的儿童由2010年度的0.71%增至2012年度的1.45%。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年度数据发表时,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没有接受检查。调查团体认为,如果所有的学生都接受体检,此数据还有增大的可能性。 这些团体还指出,该现象与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有关,并要求市政府参与调查,目前还没有发布详细的调查结果。另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8月20日,对核辐射影响进行调查的福岛县“县民健康管理调查”讨论委员会会议在福岛市召开。根据该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对核事故发生时的18岁以下儿童所实施的健康调查中,被确诊患有甲状腺癌者由6月的6人增加至18人,疑似患有甲状腺癌者达25人。但由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所导致的甲状腺癌病例是在4至5年后才开始增加,因此该委员会认为,相关病症在核事故发生前已存在的可能性较大。但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福岛县民对有关辐射影响的说明,检查的精确性以及信息的公开性都提出了质疑。
今年7月11日,据日本广播协会(NHK)报道,茨城县海域的鱼类被检测出超过1000贝克勒尔的放射性“铯”,这是茨城县在核事故后第三次检测出此类高污染数值。茨城县方面就此表示,事故发生2年4个月后依旧检测出高浓度的放射性物质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但会尽全力调查。 据了解,放射性“铯137”进入人体后很容易被吸收,从而滞留在全身软组织中,尤其是肌肉中。大量放射性“铯”摄入体内后可引起急慢性损伤。而另一种对人体危害很大的放射性物质“锶90”的半衰期则长达29年,它和“钙”有着近似的性质,容易进入人体骨骼,有可能引起骨髓癌、造血机能障碍等疾病。 虽然包括东电在内的日本有关部门一直在反复强调放射性污水造成的污染仅限于核电站周边,但此前早有专家指出,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是放射性物质会通过海底的食物链不断积蓄聚集,并通过海洋生物的活动大范围扩散,最终被摆到人们的餐桌上。因此,对于当地人们来说,他们所能做到的,也就是尽量对核电站周边海域的海产品敬而远之了。 据本报记者观察,即使海鲜类食品在日本人的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但在当地超市里,对于核电站周边范围出产的海产品问津的当地人却也寥寥无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