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8月30日,兰新二线特大桥28孔现浇梁中最后一孔顺利浇筑完成。标志着该桥关门工期提前一天完成了任务,还创造了一支协作队单月完成19孔现浇梁的新纪录。

施工现场

夜晚抢工
时间回溯到一个月前,接到公司要求8月31日前务必完成剩余19孔现浇梁的通知时,谁都心里没底。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的现浇梁,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随后凭借着扎实的工作作风,团结一心,精细组织,一步一个脚印,完美完成并创造了一个新纪录,赢得了各方的尊重和赞誉。 新建兰新二线高速铁路仓房沟立交特大桥41号至69号墩,共计28孔支架现浇箱梁,线路长743.64米。项目部管理人员于2012年10月份开工,克服恶劣天气、场地狭小、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于2013年4月16日成功浇筑首跨现浇梁。然而,受交梁的影响,使现浇梁施工进度严重受阻,直到7月19日,才断断续续完成9孔现浇梁。 7月26日,接到8月31日前务必完成剩余19孔现浇梁的死命令后,面对9月1日兰新铁路新疆段开始铺轨的节点目标,工期就是命令,项目领导班子迅速统一思想,达成为“荣誉而战”的共识。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向关门工期发起挑战。 兰新二线项目经理部工程师进驻项目帮助编排计划,当时有两孔梁有影响较大,一孔是因有热力管道不能进行地基处理,还有一孔为施工预留便道。根据剩余工程量,反复研究,从关门工期倒排计划,并对各工序的时间进行分解,编制了每孔梁每道工序计划完成时间。 计划排定之后,召开了全员动员会。由于该项目比较特殊,施工场地狭小,任务单一,工期又紧,如果引进多家队伍,就会产生设备调配难、交叉施工影响等问题,如果安排不好,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贻误战机。所以,项目领导班子商量之后,决定就用一家队伍。为了提高协作队的信心,打消其顾虑。展开了和协作队伍负责人的“攻心战”。一有空就找老板,摆事实、谈计划、提要求、给甜头,在多个回合的“较量”中,协作队伍负责人终于接受了实现,决定和项目部一起拼一把。 与此同时,项目部对施工计划又进一步做了细化,并制定了详尽的奖惩措施,决定掀起“大干一个月,确保任务完成”的劳动竞赛。考核按工序进行考核,直接对班组进行考核。若作业班组能够按照计划日期完成每孔梁的浇筑,将给予作业班组奖励,反之将给予处罚,项目部并对奖惩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落实到位。对于工作不积极、配合不到位、责任心不强影响施工进度的人员,实行问责制。项目部还将施工计划给每个人发一份,包括协作队负责人和现场代班,要求随身携带,根据施工现场情况随时对照,哪些提前?哪些滞后?要了如指掌。领导班子随时保持沟通,及时针对滞后的原因,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对计划动态管理,实时进行微调,这边拖后那边必须补回来,确保计划在可控范围之内。 组织抢工,人员是首要考虑的因素。由于工期只有一个月、新疆特殊的环境(8月份是当地基建施工的黄金期和高峰期,人员紧缺)和离内地远等原因。人足不足是大问题。项目部想通过提高工资待遇、报销来工地的路费等办法吸引劳务工,但无一奏效。于是,项目部发动了管理人员各显神通,通过熟人介绍、借助兄弟单位人脉资源帮忙联系小老板等各种途径,同时在劳务市场找来少数临时工,形成小老板部分固定的人员加零散的临时工的用工模式。到8月10日,人员投入达150人,保证了施工的需要。 协作队将150人编成搭架子班(50人)、混凝土班(20人)、立模班(20人)、钢筋班(50人),一个班10小时,特殊时可延长到18小时。采取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任务,给予奖励的办法保证每个节点工序计划顺利实现。以往立模得两天时间,抢工期间,通过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活给予奖励的方式,要求工人在1天1夜的时间内完成,节省了1个白天;立顶板通常需要3天时间,要求工人上两个白班加一个夜班完成,节省了1个白天;地基处理一般都是项目部自己人加班加点干,如55号梁地基处理时,下午15时开始回填,凌晨两点就完成地面硬化……通过这种方式,跑在了时间前头。 对现有物资、设备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整合,根据施工计划现有5套模型不能满足施工需要。为此,又向兄弟单位租赁了3套同类模型,使模型达到8套,保证了循环施工的需要。同时,增加了3台吊车,钢筋弯曲机和切割机各一台。由于兰新二线仓房沟特大桥横跨水泥厂街,该街是一条交通干道,车流量极大,每天对大车或工程车限行,致使所有进工地的机械只能在晚上进入,这给设备调配带来极大不便。临租的设备必须提前一两天就要考虑,提前联系好。只能在交通管制时间段外进行设备进出。而且,新疆5到9月是施工的黄金季节,外租设备费用高且数量少。于是,每天下午,负责现场施工协调的副经理杨云金都要和协作队代班商量,安排第二天的机械,确保机械在晚上或早八点前进场。 对于支架检查,每次都要亲自仔细检查,现场出整改书,并盯在现场,直到整改到位后,才允许进行下一道工序。在施工58号梁时,在检查支架时,发现架子腕扣没上紧,于是两个技术员花了一个多小时紧扣顶托。 项目部的副经理兼职对外协调员。除了每天正常在工地协调施工外,还要处理很多棘手的外部协调事务。55号梁下面有一条蒸汽管道影响地基处理需要改移,多次去现场催,但施工队根本不当回事。经了解,该管道属于锂盐厂。通过厂长又找到具体负责人,继而找到施工队老板,提议将现浇盖板改为提前预制,预制的同时砌挡墙,等挡墙砌好,盖板预制也完成了,能节约很多时间。在厂长的协调下,施工队同意了此方案。8月13日,施工队砌墙、预制盖板同时开始,项目部给予机械、材料的帮助。15日,边沟缝边回填,当天下午15时开始回填,凌晨两点就地面硬化完毕,比原计划提前了3天。 施工高峰期的时候,技术员要白天放线、操平、检查模板等,晚上还有值班或者加班做资料。由于白天中午温度高,镜子不太准,技术员就把放线放在下午6点到晚上9点进行,每每忙起了就忘了吃饭。由于白天交通管制,浇筑混凝土基本都在晚上,所以值夜班便是家产便饭。打一孔梁需要8小时左右,晚上值班早上休息一下,下午又继续上班。没有打灰时,白天全部在工地,晚上回来加班加点做资料,大家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施工热情。在如此劳动强度下,每个人的日工作时间基本都在18小时以上,但大家从没怨言。 项目部试验室也只有1个人。2013年8月15日晚,浇筑67号梁时,试验室人员在工地值班后,回到实验室,带上千斤顶又到乌鲁木齐市计量院进行千斤顶标定,标定一直到下午18时才结束,回到项目部,来不及休息又做起同条件抗压强度试验,报告刚出完,就又接到晚上要处理地基硬化地面需要去值班的通知。又去现场值班…… 施工过程中,材料供应也很关键。工区由于施工任务工程量较小,且场地狭小。公司只配了一个老式单站,罐体较小存量小。遇到连续打灰,物资负责人就得蹲在水泥厂。虽然离水泥厂很近,但由于8月份是新疆施工的黄金季节,水泥用量大,经常出现排队等水泥的现象。为了保证项目水泥供应正常,给司机说好话,有时甚至给司机一些好处,才通过司机把水泥倒出来,以解工地燃眉之急。 拌合站也在抢工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据站长介绍,该拌合机是2006年采购的,已辗转了京沪济南黄河桥、西宝高速改扩建等好几个项目,设备已经老化,是谁都不想要的“老古董”了。一个又老又旧还是单站的拌合站着实让人捏一把汗,就怕出现打灰过程中“撂挑子”。为此,大家视“老古董”为宝贝,细心伺候着。加强设备检修频次,正常情况下,每五到七天保养一次,他们改成每打一次灰就进行保养一次,每打一片梁就检修一次,及时清理搅拌缸,确保每次打灰时状态是最佳的。他们还对站内仅有的六个人进行了分工,定人定项,谁出问题谁负责。平时备足易损件,发现有问题立即检修,确保不让拌合站带伤 工作。在这样细心呵护下,拌合站未发生大的机械故障,不仅顺利地完成了九工区打梁供灰任务,还为兄弟单位打了不少灰。 突击最后42号和54号两孔梁时,大家一鼓作气,连续奋战近十八个小时。8月29日晚十时42号梁开始浇筑,与此同时54号正在紧张的进行钢筋绑扎,协作队所以人员全部出动投入战斗。30日上午7时30分,42号梁浇筑完成,54号梁钢筋也绑扎完成。刚结束战斗的打灰班来不休息,又投入到54号梁浇筑战斗中,虽然大家都很疲惫,但是没有一个人说出来,大家各司其职,就连协作队老板也拿起了振动棒,加入到最后冲刺的行列…… 一个协作队,在30天的时间内,创造出了19孔现浇梁的成绩。创造了一项新纪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