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新围:客家围屋建筑史上的活化石
摘要: 赣南境内遍布崇山峻岭,南岭、武夷、罗霄三大山脉蜿蜒交汇,构成了八山半水一分田, 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地理概貌。在这片拥有3.946万平方公里的赣南丘陵山区,生活着800多万客家人。客家人的文化特色鲜明,他们的语言 ...
赣南境内遍布崇山峻岭,南岭、武夷、罗霄三大山脉蜿蜒交汇,构成了“八山半水一分田, 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地理概貌。在这片拥有3.946万平方公里的赣南丘陵山区,生活着800多万客家人。客家人的文化特色鲜明,他们的语言、建筑、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等,保持着浓郁的古汉遗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干栏屋、云南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并称为“中国五大特色传统居民建筑物”的赣南客家围屋,现已成为客 家文化的一张特殊名片。赣南保护完好的围屋至今还有600多座。龙南县因围屋数量多、规模大、风格特别、保存完好,有着“客家围屋之乡”的美誉,龙南的关西新围是客家围屋的典型代表。 关西新围: 客家围屋建筑史上的活化石 瑰丽木雕 客家人建筑智慧的结晶 关西新围是龙南县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与老围“西昌围”相对映,“新围”因此而得名。它始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至今已有180多年的 历史。围屋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国内外发现保存最为完好、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围屋。“新围”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8米,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围墙高约9米,墙厚2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关西围整体结构如巨大的“回”字,围屋的核心建筑 就在中间的“口”字部位,其构造在客家民居“三进三开”特征基础上扩大为“三进六开”,从而形成“九栋十八厅”大型客家民居的典型建筑。共有主房124间,且布局科学、结构严谨,其采光、通风、排污考虑周到。值得一提的是,关西围绘画、雕刻之美也令人赞叹,正厅大门前有一对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的石狮,大门框上八卦中乾、坤两卦的圆柱形石雕,厅内石墩雕有各式图案,厅堂厢房都镶嵌有龙、虎、麒麟等。西门外另辟一处“小花洲”,洲内亭台楼榭,有湖泊、小岛、小桥,洋溢着浓郁的客家文化韵味,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文化研究价值。同时“新围”建筑规划上集住宅城堡、祠堂、议事厅、跑马坪于一体,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所有,所以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和“建筑教科书”。幽深小巷 客家人抵御外敌的坚固堡垒 客家人生活在山区,其生存环境险恶,兵灾匪祸时有发生,由于聚族而居,异姓之间的宗族械斗亦在所难免,一旦发生战乱,围屋就成了族人的避难之所,担负起保护族人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围屋之所以坚不可摧,首先应归功于其高大厚实的外墙。客家人掌握有古老的版筑夯土墙技术,因而绝大部分客家建筑都是用夯土构筑的。夯土就地取材,可以节省大量的建筑材料,还有冬暖夏凉的优点。但是夯土墙建筑的围屋墙体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容易被入侵者挖穿,鉴于此,客家人改进了夯土墙的建筑材料,使用石灰、砂石、黄土掺和桐油及糯米浆的三合土来构筑围屋,用这种三合土构筑的围屋外墙,其强度和硬度,毫不亚于今日的混凝土墙。环抱着方形大厅的是62间房屋构成的半圆形外围屋,朝大厅内的二楼用木板做成走马廊,形成U形通道,相互呼应,而朝外的墙上则从上至下分布着许多枪眼和炮洞,与围屋前面 两边的炮楼一起,形成抵御外敌入侵的火力网。 角楼如剑 连接客家人情结的血缘纽带 客家人对祠堂有着特殊的情结,这种情结就是血缘纽带。它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以祠堂和祖先为核心形成了强大的家族聚合力。这不仅维持着宗族的伦理秩序,也维护着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成为激励族人奋发上进、报效国家的精神动力。客家围屋,虽与汉代坞堡一脉相承,但它较之坞堡,却增加了祭祀先人的祖堂,成为集家、堡、祠三大功能为一体,独具特色的客家民居。 关西围内部的祖堂,显得规模宏伟,富丽堂皇。山墙错落有致,梁架用材考究,彩绘天花望板,描金花格门窗,水磨方砖铺地。祖堂的两侧,还并行有两列相同规模的宅院,门坪的影壁后面,建有一座花园,真乃极尽豪华之能事。 围屋内外 时代变迁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历史上,围屋曾遍布赣南各地,但目前所能见到的围屋,都集中分布在赣南与广东相毗邻的一些县份,即龙南、全南、定南三县的全境,信丰、安远两县的南部,寻乌县的部分地区。 在龙南县九连山北麓的武当盆地中,至今还保存有珠园围、田心围、永安围、岗下围、寨上围等10余座围屋。中国古代史籍中所记载的魏晋时期中原大地“坞堡林立”的文化景观,似乎跨越了时空,在赣南山区又得到了再现。赣南客家围屋的保护工作,已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龙南县的关西围、燕翼围已被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南县的雅溪 围、安远县的东生围被列入了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