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13国35所高校角逐国际“太阳能建筑奥运会” 这不是画图纸 是真真正正地盖房子

2013-9-5 20:34|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712| 评论: 0

摘要: 13个国家、35所高校、20座太阳屋8月2日11日,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和高校的 同学带着他们自主研发、建造的太阳屋,在山西大同角逐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olar Decathlon,SD)。    这项被誉为太阳能建筑领域 ...
13个国家、35所高校、20座“太阳屋”……8月2日—11日,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和高校的 同学带着他们自主研发、建造的“太阳屋”,在山西大同角逐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olar Decathlon,SD)。   

这项被誉为“太阳能建筑领域的奥运会”的国际赛事,由美国能源部发起并主办,以全球高校为参赛单位。大赛将全面考核每个参赛作品的节能、建筑物理环境调控及能源自给的能力,通过十个单项评比确定最终排名。   

这是一场充满“创意 技术”的比赛   

比赛现场,“宜所”“工业魔方”“日上江村”……20套造型各异、充满奇思妙想的“太阳屋”,在山西大同太阳宫广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纷纷进“屋”参观。面对这些完全由参赛学生自主设计并建造的近100平方米的“太阳屋”,参观者们不断地发出赞叹声。   

比赛要求22支参赛队伍以革命性的技术和前瞻性的创意,将太阳能、节能与建筑设计以一体化的新方式紧密结合,设计、建造并运行一座功能完善、舒适、宜居、具有可持续性的太阳能住宅。每支参赛团队建造一栋60—100平米的太阳能住宅,每个“太阳屋”完全以太阳能作为运行和生活的唯一能量来源并满足日常生活要求:配备电视、冰箱、烹调灶具、洗碗机、洗衣机和计算机等日常家用电器及家具等生活设施。而且所有材料、设备及资金以募集捐赠形式获取。   

厦门大学“Sunny Inside”项目团队成员、建筑专业大四学生郭侃侃告诉记者,设计、建造“太阳屋”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也收获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整个过程中,充满创意、技术和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我和团队成员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如何在建筑专业中运用环保节能理念。和风能、水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太阳能对大气候、地形和海陆位 置的要求相对更低,具有更好的推广前景。”他说。   

这不是画图纸而是真真正正地盖房子   

北京大学“宜所”项目工程组经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二年级研究生廖静秋告诉记者:整个项目的过程充满了挑战。至今他还记得,当他们将设计方案拿给指导老师张东晓教授时,张教授的一句话提醒了这些年轻人,“和挑战杯不一样,SD不是画图纸,而是真真正正盖房子”。   

“最初申请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建造一所房子包括哪些步骤,也不知道建造一 所房子需要多少钱,”廖静秋说,“实际建造过程中,我们才知道,虽然大赛组委会提供了10万美金(约合61.3万元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但离建成这所高品质的房屋,还有很大的资金缺口。”   

资金对“宜所”项目来说是最大的困难,项目组的同学需要自己去向社会、向企业募集 。廖静秋说:“一路走到今天,说实话,碰到过无数的软钉子,但庆幸的是,我们终于依靠高水平的设计方案和诚意打动了许多企业,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普尼太阳能为“宜所”项目提供了3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这家企业已经与国内十几个城市建立了合作关系。其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SD大赛的举办,不仅能够带动中国光伏产业技术与研发的进步,还能推动相应的市场应用,使大家知道世界上最先进的光伏技术,是如何与建筑进行创新和完美的结合。SD大赛本质上是一项推动教育的活动,它使我们的大学生们,在学校里就能够为建造一所世界上最先进的光电一体化建筑而倾注全力。并在设计、采购、工程、建造、装修、宣传等多个方面经受历练。经历过大赛磨练的学生,将会受到一次国际顶尖式的教育洗礼。这无论是对于他们一生的事业发展,以及对周围同学的影响,都具有非常伟大的意义。

设计建造过程是真正的产学研相结合   

清华大学“O-house”项目的主要成员都是在校大学生,上课学习是他们的主业,只能在上课、做实验、写论文之余挤出时间来从事“O-house”的设计和建造工作,常常需要通宵达旦。   

去年7月,清华大学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合作,组成联合团队报名参赛。团队聘请20名中外教授作为顾问,50名清华学生成为设计施工的主体,其中以硕士生和博士生为主。“虽然很多成员本身主修的就是工程、建筑等相关专业,但课堂上的专业知识离现实世界的运用,毕竟是有一定距离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李珺杰说。

团队指导老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张弘介绍,由于作品涉及建筑、能源、微电网、智能控制等多方面的知识,团队中囊括了建筑、土木、环境等十来个院系的学生。此外,清华大学还开设了两门选修课程,5名美国教授已经两次来到清华,专门为参赛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和工程经验。   

在“宜所”,廖静秋告诉记者,为了能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成了实际应用,团队成员经常和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的普尼太阳能的科学家、工程师们一起师沟通学习,“借助他们的经验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更多地去思考用户的需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等等。这比课堂学习的要求更高,但给我们的动力也更强。”

在名为“Solartium”的太阳屋里,来自纽约大学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唐敬怡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调控室内温度,房子所用的350块地板砖全是他们在实验室里做出来的。”这些边长为60厘米的正方形地板砖,光脚踩上去十分凉爽,里面用到了日能控制材料。


奇思妙想“太阳屋”

清华大学:O-house是一个“会学习的家”   

由清华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组成的参赛团队,在名为O-house的太阳屋前向前来参观的嘉宾介绍他们的作品。这个建筑面积为74.9平方米的小屋,共有五个模块,分别为卧室和卫生间、厨房和餐厅、客厅和储藏间以及两个设备间,每个模块都可拆分并重装。   

这座“零能耗”的住宅配备了一套“太阳能供电系统”,能利用太阳能光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房子运行使用。房子中还设计了光热系统,设备间上铺设了金属板,其下遍布水管,金属板被太阳能加热之后,热量会传递到水管上并将水加热,这些热水可供人们洗浴,也可用于供暖。   

“零耗能”还是一个“会学习的家”,能够学习并领悟主人的生活习惯。例如,主人可以在电脑上选择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用户的生活习惯会被记录下来并发送到信息云中。一段时间后,电脑将会根据不同的用户做出调整,比如调节洗澡水的温度、喷水量的大小、灯光强度等。


北京大学:“宜所”营造浓厚庭院氛围   

由北京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学生共同设计、建造的太阳屋——“宜所(Etho)”吸引了不少中外的参观者。   

这座使用面积97平方米的房子,所有的能源来自房子自身采集的太阳能,满足了日常居住所需的能源消耗,包括电视、灶具、计算机等整套日常家用电器,并同时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   

“宜所”在建筑上采用了离轴的入口设计、拥有室外观感的中庭设计,以及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庭院设计等。当房屋主人走进“宜所”时,迎接他们的将是一个被自然元素包围的家。“宜所”的建筑主体结构则采用新型的结构保温板,具有极佳的抗震性能。


内蒙古工大:黑色“蒙古包”满足游牧民族生活习惯   

比赛现场,外墙为黑色、像极了蒙古包的“Genbu”太阳屋,是内蒙古工业大学参赛队的作品。队员介绍,他们的房子针对高纬度平原地带特征设计,团队的方案原型取自蒙古包。参观者进入室内后,最明显的印象是慢慢爬升的梁环绕屋顶。而屋内的水幕则可以调节室内湿度和气氛。   

小屋的顶部是开着一个大天窗的通风口设计,天窗上空气自然流动以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夏天用于散热,冬天用于取暖。这个智能家居屋顶上的太阳能发电量,不仅可以保证自己的房子走到哪里亮到哪里,还可以支援其他周围无电邻居的照明。他们的太阳能小屋拆装方便,发电量足,可以满足无电区牧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为了符合蒙古民族游牧的生活习惯,马厩的设计也采用了北方常见的木刻楞,并且在屋顶结合太阳能板设计,设有雨水手机系统。

瑞典查尔莫斯科技大学:“光晕”张扬独特   

在参赛场地上,一所前脸为弧形的房子很独特,既张扬又拉风。瑞典查尔莫斯大学参赛队队员告诉记者,这个弧形的室外客厅有一定的开放性,有风吹来,可使屋内保持凉爽。下雨的时候,屋顶上的水会顺着弧形的室外客厅流下来,流进屋外的花园中浇灌蔬菜。他们搭建的房屋“光晕”是学生公寓,可供4名学生一起生活。公寓里,既有学生们自己的储藏间、衣柜等私人空间,还有厨房、卫生间、洗浴房等公共空间。他们的太阳屋体现了北欧房屋的一些建筑特色,并非常看重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