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建筑群。右下图:老斋舍采用“地不平天平”的设计方法,顺山势而建,气势宏伟。沿舍一条樱花道,初春粉白一片,成为江城一景
武昌区武汉大学校内 建于1930~1936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之美,是一种壮美:仿布达拉宫的琉璃瓦建筑,“老斋舍”依山而建的磅礴气势,珞珈山麓最高建筑“老图书馆”人必仰视的八角飞檐,“行政楼”坐落半山的雄伟体量,均有让人敬仰的巍峨气度。
1928年夏,国民政府聘任李四光、叶雅各等名士筹建武汉大学,李四光骑着毛驴实地勘察,相中了东湖之滨、远离闹市、山丘起伏的罗家山(又名落驾山)一带。
李四光聘请美国建筑师开尔斯(F.H.Kales)为武大校园总设计。开尔斯构思时,常常在山上一站就是数小时,半年后完成了总设计图。他不法常可,西体中用,铸就经典:外观是道地中式样貌,内里是西方钢筋水泥结构,因此有中式建筑所不具的宏伟。1930年5月,60岁的开尔斯在上海病倒,仍坚持工作。王世杰校长曾动情地对师生说:“开尔斯先生,他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家,他不计较报酬,而完全把兴趣寄托在艺术方面……他给予我们的帮助实在大得很!”
这批早期建筑共68栋,7.8万平方米。此外还包括部分四五十年代的建筑。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6栋,5.4万平方米。
开尔斯的校园布局设计,贯穿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思想,采用“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手法,因山就势,散点布局,变化有序,整个校园格局自由又有严整的片断,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环境空间层次,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中国后来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