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盐城市区建成面积30年扩了10多倍

2013-9-5 20:26|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8| 评论: 0

摘要: 一条马路两座楼,一个公园两只猴,一个警察管两头。这曾是人们调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盐城市区面貌时,经常张嘴就来的一句顺口溜。自从1983年,盐城撤地设市,至今整整三十年,当初的玩笑早已封存于记忆深处。 ...
“一条马路两座楼,一个公园两只猴,一个警察管两头。”这曾是人们调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盐城市区“面貌”时,经常张嘴就来的一句顺口溜。自从1983年,盐城撤地设市,至今整整三十年,当初的玩笑早已封存于记忆深处。

  如今的盐城,市区人口不仅从当初的不足10万,扩充到大市区人口超百万,而且土地面积也从过去的几平方公里扩大到建成区面积125平方公里。变化之大,令人惊叹。以至于每当市规划局副总规划师夏刚回忆这段历史时,总禁不住用“沧桑巨变”四个字,形容心中的感受。

  “推陈出新”永远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夏刚,这位从1982年开始参加规划工作,并亲眼目睹盐城建市发展轨迹的见证者,在走进人生的第54个年头之际,眼下正着手参与盐城市第六次城市总体规划。在他的记忆里,建市之初的盐城市区既小又矮,还很破旧。而他和同事们最大的梦想就是用手中的丁字尺、画笔、画板设计出又高又大的楼房、又宽又长的马路。

  “可惜在计划经济时代、钢筋是稀缺物质,砖混结构建筑楼房是当时的最佳选择,而在规划设计时几层高的楼房就成了首选。就是说,在那个年代,你有再好的设计也是白想。”夏刚说,“当时我们的‘客户’主要是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工厂和企事业单位。老市区的楼房最多只有四五层高,设计都很简单。”

  盐城建市后之不久,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开始了,夏刚和他的同事们有了用武之地。“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加班是常的事。由于长时间的伏案规划画图,不少人视力直线下降。可每当看到从自己手中勾勒出来的图纸变为现实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愉悦。”夏刚说,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市区不少地块都重新规划设计过了,他当时参与设计的楼房大部分被拆除重建,“先破后立,先进的取代老旧的是时代发展大势。”

  绘制一张建筑图纸前后要花四五个月

  回想起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夏刚唏嘘不已。因为所有的图纸都是一笔一画地画出来的,一个体量在5000平方米的建筑,设计往往要画图四五个月。遇到一些整体区域的规划设计,一办公室的人都是通宵达旦地加班赶进度。“每拿出一个规划设计,人都要瘦一圈。”夏刚说。后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夏刚和同事们开始用起了计算机,一切规划、设计、制图都是通过电脑完成,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作为一个规划师来讲,把城市规划得更美丽、功能更合理是最大的心愿。”夏刚说。

  进入改革开放后,盐城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建筑材料,特别是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的丰富,框架结构的建筑逐渐取代了以往的砖混结构,市区的建筑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结实,大量高层建筑不断涌现。“说实话,我现在都有点羡慕年轻的规划设计师们了,因为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新技术的支持下,许许多多的规划和设计理想得以实现,他们可以更自由地施展才华。”

  智能、低碳、生态成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这必然需要消耗更多的建筑材料,占据更多的用地,因此如何更加合理地规划城市功能应该成为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建设一个低碳、宜居、智能的城市是应该是以后发展的趋势。”夏刚说,在这种趋势下,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就显得很重要,大量应用节能、保温、轻质的建筑材料也会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事实上,夏刚的设想正逐渐变为现实。记者了解到,我市早已开始了智能、低碳、数字型建筑设计的尝试。第一个低碳社区已于去年11月在盐城环保产业园建成使用,采用低碳住宅8大技术体系、28项技术,除了采用地源热泵、太阳能等节能环保技术外,还采用了新型节能墙材、高保温中空玻璃窗、可再生建材、自动灭蚊等应用技术。值得期待的是,今后我市将不断加大对这方面的建设投入。

  相关链接

  百万人口大城市初具规模

  建市三十周年以来,盐城的城市决策者和规划建设者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进程。目前,盐城市城镇化水平超过45%,百万人口大城市初具规模,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新一轮城市总规中,盐城主城区划分为城中、城南、城西、城北、西南、河东六大片区,形成“一城六片”总体布局结构,构筑体现现代化大城市和“水绿盐城”特色的城市总体框架。盐城主城区规划建设用地为108平方公里,在高速公路围合圈内的423平方公里范围内逐步推进主城区建设,将1728平方公里范围纳入统一的规划控制和管理,全力构建大市区发展格局。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