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饭店:记忆一个城市
文/李 明 不论是灵性还是赤裸着的自由,青岛都不是阿姆斯特丹。青岛的界限,很清楚。所以,青岛尽管不乏向日葵,却不生产梵高。然而,没有梵高的青岛,成长史却同样令人刻骨铭心。 太平路上没有梵高 早些年,城市生活萧条,天稍冷,傍黑的街道上就不见了人影。晚上一个人经过太平路上的政协办公楼,经常会有一种古怪的感觉,好像是进入了《阿姆斯特丹的水鬼》经常出没的地方。很多时候,这样的感觉很暧昧,湿漉漉的,不怎么真实,却也不怎么令人恐惧。从水鬼联想到梵高,就发现其实晦暗的阿姆斯特丹,或许正是产生梵高的必不可少的暗色背景。因为,生活在疾病与躁郁阴影里的人,当然会渴望亮色、妩媚和爽朗的物体。而艳丽甚至到了俗艳的色彩,像梵高的向日葵,正是阿姆斯特丹所必需的。但是,在1890年梵高用一把左轮手枪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德国人还没有发现青岛这个所谓的东方威尼斯。当这个艺术疯子离去了10年后,在德国人修建的青岛海岸和岸上的一个奢侈的饭店里,我们也依然找不到任何梵高式的人物。在海岸上居住的不多的欧洲迁徙者,甚至没有机会集体写一份请愿书,把一个类似梵高样的穷鬼送进殖民地的精神病院。这里,不缺乏商人和形形色色的投机者,却没有艺术家。 太平路上,一个饭店和一个城市的联系,尽管没有梵高,却不缺乏向日葵,尽管没有晦暗也没有妩媚,却同样令人刻骨铭心。 海因里希亲王饭店在海岸上出现,其实是一种必然。依照最早的城市规划,这条海滨大道上为数不多的建筑物多为公共和商业用途,而这一做法显然也符合欧洲传统。长时间里,这间在殖民地青岛最高级的饭店,被认为是东亚罕见的大旅馆。 海因里希亲王饭店1899年1月开始建设,9月1日开业,最初的投资人是在上海的德国曼德尔公司。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饭店在刚刚开张一年多时间后,即在1900年或1901年,曼德尔公司就将自己在青岛的这份产业,卖给了青岛旅店业联合协会的股份公司。后者则在拥有了海因里希亲王饭店之后,于1904年在城市东部海滨又建造了一个同样规模的旅馆,并在很长时间里,同时经营着当时青岛声名最响的两个饭店。青岛旅店业股份公司持有海因里希亲王饭店的股权长达10年,在这10年里,饭店栖息的城市成长为一个德国的殖民地样板。海因里希亲王饭店产权的第二次变化,发生在1910年前后,在这次交易中,哈利洋行买下了这里,成为了这个青岛标志性饭店的新投资人。 恢弘而舒阔的壮丽 海因里希亲王饭店的魅力,曾被长时间记忆着。这座已印含新艺术运动影响痕迹的饭店,立面布局中轴线对称,中部和两端前凸,顶部配以曲线式山墙,转角处用花岗石镶嵌。饭店屋面为平缓的红瓦坡顶,两侧设起尖式阁楼窗。大门为并排的三座券拱门洞,通过多级台阶与室外地坪沟通。 从海因里希亲王饭店装有南向阳台的房间里,可以望到一条景色秀丽的岸边林荫道以及远处的海湾和海岛。在高大开阔的门厅里摆设着绿色的皮沙发,厅后部是楼梯间。厅的两侧则修成宽大的游廊。入口处左侧依次为餐馆、台球室和阅览室,最后方有一间可容80个客席的大餐厅。其中的装潢摆设,尤其那些红底烫金的皮椅和精雕细刻的食品柜,会使人联想起欧洲本土的大宾馆。饭店正门右侧是几间客房和活动室,其余客房均在二层。在朝海的楼中段还设有一间女士专用沙龙。饭店所有的40间客房,都配有独立的浴室。作为装饰和对本土文化的尊重,饭店在正对着今青岛路的东山墙上,刻下了一个醒目的中文寿字。 从海上眺望长长成一列的海因里希亲王饭店,蔚为壮观。1899年9月30日上海出版的《德文新报》副刊《胶州消息》上曾有文章说,当人们从海岸驶近青岛城时,这座恢弘而舒阔,在夜间配有眩目的照明灯的欧式建筑群,呈现出一幅十分壮丽的景象。 海因里希亲王饭店是青岛最早竣工的旅馆,也是市区最古老的楼房建筑之一。许多当初由于住房匮乏而临时住在大鲍岛中国工人住宅里的欧洲商人,在这座饭店完工后,就立即搬迁到了这里。在此后的15年,包括海因里希亲王在内的许多重要的莅临者,都入住在了这里。 罗克格操刀音乐厅 1905年至1906年,也就是在青岛旅店业联合协会的股份公司管理海因里希亲王饭店时期,饭店委托库尔特·罗克格设计,由汉堡阿尔托纳区FoHo施密特公司建造起了一个音乐厅。尽管这个音乐厅未必是从起始就纳入饭店整体设计的一项内容,但较之饭店主楼,立面以拜占庭式连续券拱状檐口形成的音乐厅,从外观看上去更具魅力。 音乐厅加建于饭店的后侧,它的建成使饭店的平面延展成T形。由于音乐厅在饭店的中轴线上,饭店的门厅、大厅及楼梯,同时就成为了它的休息厅。大厅的前排座位部分可容纳400至500人,在后面的画廊里还另加有座位。在当时,这个音乐厅差不多要比水兵俱乐部的演出厅大一倍。 建筑师罗克格以海因里希亲王饭店音乐厅的设计,开始了他在中国的职业生涯。1908年,他在厦门设计了美国海军招待所。1910年,他受聘在北京设计国会大厦和临时国会大厦,同时为皇太子载洵设计了一幢别墅并帮助规划筹建海军部大楼。1911年在德累斯顿的医疗卫生展览会上,罗按照中国风格设计了大清帝国展览厅。1914年,罗克格完成了两件重要作品,一是在中南海为袁世凯的称帝加冕仪式设计了政事堂,二是受托设计改建了北京前门和皇城城门,后一件作品由于同时给前门城门上的箭窗设计上了一串半圆型的装饰线,使罗克格受到了空前的指责。 在交通部着手按照罗克格方案改造前门时,罗回到了青岛。1914年秋,罗在德日青岛战役中被俘,在日本俘虏营中被囚禁6年。1920年,罗返回中国,继续在北京和天津从事设计活动。在完成了设计于1924年的德国驻沈阳领事馆和法国红衣主教的住宅等著名建筑后,在中国工作了25年之久的罗克格返回德国。1946年,罗去世。 据记载,罗克格设计的这间音乐厅,不久就成了青岛最早的电影院,用来放映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影片,同时上演戏剧。 与避暑相联的城市 1908年5月,著名的青岛土地法令的制定者单维廉,在患肺病的夫人携三儿女离开青岛后,迁住到了海因里希亲王饭店,一直到1909年1月15日返回德国。单离开后第二天,青岛新闻刊载了单维廉博士返国休假9个月的消息。此后,尽管单维廉在1924年初受孙中山的邀请前往广州完成了土地税法草案的制定,但却再没有回到过青岛。1926年1月5日,单维廉因为乘人力车时颠覆受伤,在广州去世。海因里希亲王饭店成为了这个对殖民地开发殚精竭虑的德国人,在青岛的最后栖息地。而实际上,这个饭店能够在1899年的1月就开始建设施工,却也和单维廉在1898年上半年夜以继日的工作,有很大的关系。1898年的春天,单维廉在紧迫和简陋的情形下,受命组织制定了完善的土地出售计划。单维廉的结局,是他不曾预料的。然而,单维廉离去的时候,青岛已开始发展成亚洲最受喜爱的海滨浴场和旅游目的地。 如老舍所说,青岛与避暑永远是相联的。在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适逢时节,青岛的旅馆床位便格外紧缺。鉴于此种情况,海因里希亲王饭店的管理部门决定对饭店予以扩建。新扩建的宾馆楼共三层,位于饭店老楼的西侧,并与其相通。经过1912年的扩建,到是年6月,海因里希亲王饭店形成带浴室及厕所的房间170个,并设有女宾室、阅览室、吸烟室、俱乐部、会议室、球艺室等。 据《青岛被设为德国的卫戍城》的记载,1914年德日战事展开时,按照合同,海因里希亲王饭店在战时要提供出租房间,这样,这间由德国人建造的远东最具规模的大饭店,便在其成为日本人的战利品前,成了它的缔造者的重病陪护中心。入侵者的非道义被另一种非道义驱除,如同一种魔鬼间的游戏。这一戏剧性的结局,让人产生一种奇怪的联想。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宿命。 亲王饭店的老邻居 在海因里希亲王饭店开业后没几个月,其东北的另外一家旅馆,也开始了建设。这一年,是20世纪的第一年。一年以后,旅馆如期开业。在面向大海的门口墙壁上,它有一个自己的名字:Hotel Krippendorff。 克里普恩多尔夫旅馆的所有者,是海因里希兄弟和雨果·克里普恩多尔夫。根据马维立《波恩评论》提供的线索,1904年1月雨果去世,他的兄弟卖掉了旅馆。1906年8月,奥古斯特·帕布斯特购买了旅馆,并将其改称为中央旅馆(Central Hotel)。后来的这个名字,一直延用到1914年。1913年的1月27日,在威廉皇帝生日这一天,传教士卫礼贤的太太下午到总督夫人那里喝过皇帝咖啡以后,晚上和另外的一些妇女和孩子,去了中央旅馆看演出。 曾经有记载说,海因里希亲王饭店1912建设的旅馆部以西的中央旅馆,曾是青岛最大的西餐馆。但马维立的《波恩评论》证明,直到1914年11月,中央旅馆都与海因里希亲王饭店无关。在1914年之后,一些日本商人买下了海因里希亲王饭店,饭店本部、饭店的旅馆部和中央旅馆这三座建筑物并称大饭店(Grand Hotel)。马维立认为,或许在这时,过去的中央旅馆,开始变成了“大饭店的餐厅(Dining Room of the Grand Hotel)”。而饭店音乐厅,则改称大饭店影戏院。 到这时,海因里希亲王饭店已经是一个具备完善功能的庞大楼群了。整个饭店建筑沿海岸线从东边向西展开,至大饭店餐厅打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街区,风格统一而又有变化,高潮迭起。 成为青岛大饭店的一部分以后,原来的克里普恩多尔夫旅馆——中央旅馆继续保持了繁荣。上个世纪30年代时,建筑立面重新粉饰过,色彩变深了。 据说,阿姆斯特丹是这样一个城市: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找到各自的救赎之路,不论你是魔鬼还是圣徒。这是一个像水鬼一般赤裸的城市,也是一个像水鬼般充满灵性和崇尚自由的地方。但是,我知道,青岛却不是阿姆斯特丹,不论是灵性还是赤裸着的自由。青岛的界限,很清楚。所以,青岛尽管不乏向日葵,却不生产梵高。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