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久:明信片是个容器盛着她的建筑梦
明信片比信纸厚,比包裹轻,白卡纸上印了风景、漫画或手绘,背面盖着邮戳,写着公开的悄悄话。就这么一张卡纸,从别人手里辗转到你手中,也许已经跨越了几个省市、甚至几个国家。 有人喜欢在家里布置一面照片墙,有人则喜欢布置一面明信片墙。那些来自地表每一个角落的明信片用针线和夹子连起来,衬在白墙上,就把来自四面八方的情谊写满了一墙。 对热衷自制明信片的杉久而言,明信片更像个容器,她把自己喜爱的和想要表达的都盛放在这个容器里。如今,杉久的明信片已经出了好几个系列。 □金陵晚报记者 蒋慧
给自己寄张明信片 杉久是三江学院的学生,在豆瓣有自己的小站,叫“杉久的小盒子”,小站里晒的,是杉久的摄影作品,而这些作品,后来都被她制成了明信片。 明信片在杉久的生活中扮演着一个相对重要的角色。她喜欢给别人寄明信片。“有时候新认识外地的朋友,就会给他们寄上一张自己设计的明信片。”每次出游,她也会带上一叠自己的明信片,每到一处,就给朋友寄上几张。“在当地的客栈里对着明信片写下当时的感想,感觉特别真实。”无论是苏州、杭州还是安徽,旅行时寄出去的明信片总会带上当地的邮戳,这也是杉久在那里存在的痕迹。 偶尔,杉久也会给自己寄出一张明信片。“今年3月24日,南京西站不是停运了吗,我也去了。”当天,杉久在西站拿着自己的明信片,工工整整写上心情,填上了自己的投递地址,塞进了西站外的绿邮筒。 收到明信片就藏盒子里 杉久这样一个爱给朋友寄明信片的女孩儿,向她投奔而来的明信片自然也是纷至沓来。“每个月会收到两三张吧。”每到寒暑假,杉久打包行李,除了衣服、被套、书和日用品,还有一样总是少不了:这一学期收到的明信片。杉久把所有收到的明信片都藏在家中的一个盒子里:“收到的明信片挺多的了,具体数目倒是没有数过。” 在收到的众多明信片当中,杉久最喜欢的一张是YOAN咖啡馆寄来的。“我第一次去那个咖啡馆,送了他们一张明信片。”杉久没有想到,不久后她收到了一张来自咖啡馆的明信片,明信片的背面密密麻麻签上了老板和全体员工的名字。杉久感动坏了,那张明信片至今还留在身边。 在网上杉久结识了很多跟她一样喜欢明信片的朋友。“有个成都的朋友,我们经常交换明信片。他的明信片都是成都生活,我则给她寄去南京的影像。”最让杉久感动的,是这些朋友们往往都记得她的喜好。杉久喜欢复古的东西,有个上海的朋友常会拍博物馆展出的古画,做成明信片后顺手寄给杉久一张。 明信片承载建筑梦 杉久在三江学院学建筑。她制作的明信片也承载了她的建筑情结。 “我喜欢拍南京街头巷尾的建筑,尤其是老建筑。”杉久原本就属于走到哪儿都带着相机的人,见到有年代感的建筑,她就举起相机捕捉下来。后来,因为朋友的建议,杉久把相机里的影像变成了明信片:“就是找一些能做明信片的印刷店,最近还在寻找印刷厂。” 杉久认识了一家杂货店的老板,老板见了她的作品,称赞之余,建议她可以把成品拿到杂货铺售出。“我当时听了挺惊讶的,一直在问:真的吗?还可以这样吗?” 经历了杂货店代售明信片后,杉久常到“萝卜创意市集”上摆地摊。杉久的明信片,有摄影作品,也有手绘作品,“画的也就是一些小玩意啦,不怎么好。”在创意市集上,杉久受到了许多赞誉。她印象最深的是有个男孩儿,一下子买了十几张。“很巧,他和我都在一个QQ群里。”有天,男孩在群里呼叫杉久,说他把明信片寄给各地的朋友,有一个桂林的朋友收到了一张秦淮河的明信片,觉得很美,让男孩一定要代她向杉久说声谢谢。 《南京城记》、《汉口西路》……杉久的明信片已经出了好几个系列。其中的《汉口西路》是为了圆她两年前的一个梦。杉久说,汉口西路几乎是她文艺生涯的起点。两年前,她第一次去雕刻时光,不想迷路了,把整个汉口西路走了一圈之后,杉久才找到目的地。“汉口西路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挺有感觉的。”两年之后,杉久终于把这个夙愿变成了现实。 杉久拍照做明信片的过程,也是寻觅的过程。“靠近浮桥那边有个叫黄家塘的地方,市井气十足,但鲜为人知。”杉久把这张作品在网上公布之后,很多南京人都前来询问:“在南京住了这么多年,居然还有这样一个地方?”杉久拍了许多类似的地方,也许很小,很少被别人知道,但是很精致,“有质感”。她说,虽然自己是广州人,但穿行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常常也会想起自己小时候经过的巷陌。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