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等历史建筑保护之殇
前不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广州,与梁思成齐名的另一位岭南建筑大师林克明故居的状况也同样令人堪忧。广州大学建筑系教授汤国华认为,现在许多地方重视保护革命家的故居,对科学家、建筑家的故居相对忽视,这种做法是片面的。“对于在科学、建筑领域有重要贡献的名人,他们的故居也应该作为名人故居保留。”汤国华建议。
【现状】一楼门面被食杂店占据
对于普通的广州市民来说,“林克明”这个名字也许有些陌生,但提起中山图书馆、广州火车站等建筑却是无人不晓。这些建筑的设计者就是岭南建筑大师林克明。“建筑学界有‘北梁南林’之说,‘北梁’指的是梁思成,‘南林’指的就是林克明,”汤国华说,“广州市保留下来的很多历史建筑都是林克明设计的,包括华工、华农校园里的很多建筑,还有中山图书馆、广东科学院等等。”
从熙来攘往的东风中路拐进越秀北路,车流和人流的噪声渐渐小了下来,岭南建筑大师林克明的故居就位于越秀北路的394号。这是一幢两层楼的现代主义建筑,二楼面朝大街的方向设有露台,整栋房屋的外墙被漆上一层淡黄色,在竹林和花园院子的簇拥下显得格外寂静。
故居一楼门面被“润丰食杂店”占据,另外还住着几户居民。记者在一楼内部看到,房屋内的门窗多已生锈,而一楼和通往地下室的木地板和木阶梯经过岁月侵蚀已有些老化,在居民的脚步下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
据汤国华介绍,这幢林克明故居是广州第一家带有防空洞的私人住宅。如今,防空洞已被改为地下室,供居民作为厨房和堆积杂物之用。记者在地下室看到,墙壁遭湿气渗入,已有多处脱落,正在洗衣服的张先生似乎并不知道自己身处的这个地下室就是原来的防空洞,他告诉记者,他已在这里住了两年多,虽然墙壁和地板有些破旧,但并不影响居住。“年代是有些久了,但是屋子很结实。”
故居二楼采用现代装修风格,但楼梯口铁门紧锁,无法进入。院子里晾着几件居民的衣物,散落在地上的垃圾也未见有人清扫。
【惋惜】三座故居被拆剩一座
据汤国华介绍,广州的林克明故居本来有3座,都是林克明本人亲自设计的。如今位于越秀北路394号的洋楼建于上世纪30年代,除此之外,林克明在越秀北路还另外建有398号和400号两幢房屋。广州解放后,林克明将394号房屋出让给解放军居住,自己移居到400号平房居住。林克明去世后,398号、400号房屋被征收后拆除。如今的越秀北路,这两个门牌号码已难寻踪迹。
由于东濠涌二期拆迁工程的影响,越秀北路道路旁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施工,居住在林克明故居里的张先生表示,暂未听到故居会被拆迁的信息。而提起已经被拆的两栋林克明故居,汤国华感到十分惋惜。“虽然国家对名人故居没有具体的界定标准,但林克明是广州的名人这是无疑的,他名气比莫伯治(中国工程院院士,泮溪酒家、白天鹅宾馆等建筑的设计者)还高。”汤国华说,应该避免这样的事情重蹈覆辙。
【建议】应该作为名人故居保留
汤国华认为,此前梁林故居被拆,缺少“名分”是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是否具有纳入文物保护范围的资格?从考察到公布需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期,而许多历史建筑被拆毁就发生在这段期间。建筑被毁,是否应被列入文保单位也就无从考证了。汤国华介绍,林克明故居暂未被列入文保单位,建筑内部的设施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正在渐渐老化。汤国华建议,可以先将林克明故居保护起来,对故居内毁损的部分进行维修。
如何认定和保护名人故居?汤国华认为,现在许多地方重视保护革命家的故居,对科学家、建筑家的故居相对忽视,这种做法是片面的。“除了革命家,科学家对人类历史的贡献也很大,对于在科学、建筑领域有重要贡献的名人,他们的故居也应该作为名人故居保留。广东出了很多有名的建筑师,但广东对这些建筑师的故居和他们的作品都没有很好地保护。”汤国华说,现在,包括林克明的学生在内的很多建筑界人士要求把林克明故居建成林克明博物馆,以纪念这位岭南建筑大师。“林克明在建筑界的影响是很大的,把他的故居建成博物馆,也是对他的建筑思想的梳理和纪念。”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