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价值判断体系
被称为“不守规矩的建筑师”王澍获得了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学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消息,让中国刮起了一股“王澍旋风”,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大奖,第一次颁发给一位49岁的中国公民。关于王澍的各种报道就铺天盖地地裹挟而来。一连几天,王澍都占据着媒体版面的重要位置。原先,只是在建筑界小范围知道的一个人,如今突然被各行各业的人打听:王澍是谁?他是怎样的人?设计了怎样的作品?广东建筑界闻讯立即做出了反应。一场名为“与时俱进的‘建筑设计评价’座谈会”在广州美术学院举行,九位广东建筑界名人也开坛论道,从王澍获奖的意义谈到中国建筑师的方向,大家抱着敞开的心态来谈。毫无疑问,“对一个建筑师十余年真诚的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带来的这种结果”,在座的每一位都感受到这件事所带来的欢欣鼓舞。 座上宾 ■赵健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林学明 集美组设计机构创意总监 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沈康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教授 ■杨岩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 副教授 ■冯峰 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系主任教授 ■王见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教授 ■肖毅强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副主任 教授 ■朱亦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教授 ■关鸣 绿色之春出版人 “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消息传来之后,在广州的建筑学界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3月5日,一场名为“与时俱进的‘建筑设计评价’座谈会”在广州美术学院举行。来自广州美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等建筑学界的老师、专家们齐聚一堂,论一论王王澍,论一论获奖对中国建筑方向的思考。 “王澍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价值判断体系” 话题从赵建的策略开始切入。赵健认为,大家讨论的不仅仅是建筑,也是一种态度,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生产力的背后都或间接或直接地呈现出值得总结、值得梳理的内容,这就是“策略”。就像姚明曾经成为了策略的一个口号,当下林书豪的一些符号可以引在里面,今天中国成为一个大国,使得各个行业的评价机制都在关注中国,今天授予了普利兹克奖给王澍,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这么几十年中建筑、艺术关于传统、关于现代化、关于营造、关于城市发展、关于可持续一切东西前赴后继的,或成就、或增值、或共识所得到的一个必然的结果。 冯峰指出,王澍通过作品实践呈现出一套很完善的思想系统,而这个体系给整个行业提供一个新的价值判断的系统。冯峰回忆了第一次见到王澍作品的情景,那是在2007年,冯峰在国内参加展览时,第一次看到王澍的象山校区,他感到非常震撼。尽管有老师在聊天中说那个房子其实并不实用,但冯峰说,这不是问题,因为很多房子可能都不好用,像穿一双新的鞋,刚开始时都不适应,穿一段时间就习惯了。 “普利兹克奖是对他执着于本土建筑的肯定” 林学明表示,一直都有关注王澍的作品,通过作品,他认为王澍是一个非常踊跃、具有洞察力的人、有责任感的建筑师。他认为,普利兹克建筑奖颁给王澍,第一是因为他的才华,第二是因为他对建筑的洞察力,第三则是对他独立思考精神的鼓励。他说,通过观察王澍过去十多年所做的建筑,可以看出王澍一直执著于探索本土建筑的可行性,以及这种可行性在中国大陆的发展。而普利兹克奖正是对这种探索精神的肯定。 王澍获奖给中国建筑师带来自信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王澍获奖,对中国建筑师是一个很大的启示。正如林学明所说,在西方文化强权的背景下,王澍站在一个非主流的叛逆点,尊重自然,尊重本土,尊重当地文化,极端的去抵触大规模的工业化进入,而今他得到了普利兹克这个大奖的认同,这给建筑师们带来一种思考,“应该怎么样去考虑中国自己的建筑设计,以及设计发展的方向?”王澍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对建筑整体的思考,都给建筑师打开了一扇窗。 沈康也认为,王澍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建筑师,而是一种文化的推动力,他的获奖给中国建筑师增添了自信。肖毅强提到了理想两个字。他回忆起曾看过王澍在年轻时的建筑手稿,充满了理想的状态,可他非常清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能够用、能够合理、能够好看的,有一个他自己明晰的立场。“一个成熟、充满自信的设计行业,日子还需要很长,我们一代代的人要去坚持,但是这里面其中一个关键,就是理想。”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