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最容易犯的两个毛病:一个是迷茫,一个是浮躁
摘要: 专家直言,很多国内建筑师仅仅把设计当作谋生手段,不用心当然出不了好作品建筑导演该如何炼成 最近,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国际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引起了关注。这是普利兹克奖创办33年以来,首次颁给 ...
专家直言,很多国内建筑师仅仅把设计当作谋生手段,不用心当然出不了好作品——建筑“导演”该如何炼成 最近,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国际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引起了关注。这是普利兹克奖创办33年以来,首次颁给中国人。 不过,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国内优秀的建筑师依然为数不多。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现代都市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俞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现在我们有太多的建筑设计从业人员,而几乎没有建筑师。”很多人仅仅把建筑设计当作谋生的手段,而不是用心去设计,出不了好作品。 莫迷茫勿浮躁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初出茅庐的国内建筑师容易有两个毛病,一个是迷茫,一个是浮躁。 按照目前国内大学的课程,就是为了培养一个通才而存在的。这个课程的设置方式是延续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宾州的建筑教育体系。当时,建筑师还是一个很小的团队,建筑行业也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庞大和振兴,一个建筑师能做许多事情,甚至可以包揽结构设计和暖通设计。 然而,现在的建筑师则是无法应对那么多事情的,所以行业分工就会很细,专做施工图的、专门管理项目的、专门搞创意的……不过,在他们之上,还缺一个能够充当“导演”角色的导演建筑师。 国内大学按现在的教育“程序”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就会发现自己的工作与在学校中所学到的东西是有差距的。俞挺指出,“毕业之前,他会觉得自己似乎是个英雄,能够撼动所有的东西;但是,当他毕业之后走进工作的实践中,才知道自己只能做医院设计、只能做别墅设计、只能做施工图或者只能搞创意。这样他就会很迷茫。” 另外一方面,近年来房地产项目发展迅速,看过太多一夜成名和一夜暴富的人,于是大家都来忽悠。俞挺说,国外建筑院校毕业的学生,一开始只能在事务所画画图纸,而国内的学生却一心想做大老板,想做大项目。于是多快好省,大干快上,但越快就意味着省略越多的东西,图纸就会出错,计算就会少,考虑自然不周到。似乎一夜之间,人人都可以做建筑师,大家都来凑热闹,有很多所谓的建筑师做出的作品却是漏水的,是违反规范的。因此,建筑师在理论基础上,还是需要有效的职业训练。 发现隐形知识 每个建筑师都想拿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对此,俞挺认为,纯粹的创新是不存在的。很多时候所谓的创新,就是发现别人不知道的东西而已,就是发现已知事物背后的隐性知识。 他举例说,我们在做室内设计时,有个习惯看房型图。按照已知的知识,我们认为电视机是生活的主要特点,所以房间的墙壁上都是电视机,卧室、起居室甚至厨房和卫生间都要装上电视。但问题是,现在的85后很少看电视,电脑对他们而言更加重要。如果我们是为这样的人群设计房间,就必须做出变化,因为电脑和电视安装方法不同。 又比如,对于现在的宅男而言,同快递打交道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但是,每次快递员上门,你往往会发现很多设计让你的房子被一览无余。这就催生了新的玄关设计,既让你能保持自己的隐私,又不会让快递员有种被拒之门外的感觉。 以上种种,就会触动对现有房型设计的改变,其实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创新的第一步。俞挺认为,脱离现实基础的创新是不存在的,就像在建筑设计领域,你不可能剥离现有的技术手段。 他还提醒,作为建筑师应该想着创新,应该跳出这个圈子,打破自己给自己设定的藩篱。但同时,一旦想着自己在创新,多半也就创新不了。“人的状态在于,如果你有一个目标的话,它必须在你的生活中永远存在。具体做事的时候,要暂时放弃它。” 营造开放环境 诚然,没有一个大师的道路是可以复制的。不过,在专家看来,一个建筑师应该要做到四样事中的至少一样:第一,建造作品;第二,总结经验;第三,教育弟子;第四,为保护建筑遗产奉献活力。而要做到这些,有时候本土建筑师还需要良好的环境。 一方面,我们有那么多的大工程,都把机会给了国外的设计师,却吝于给本地建筑师机会,本土建筑师一直扮演配角,有时甚至连竞争的机会也得不到。对此,俞挺呼吁,本土建筑师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发现自己的短处,从而树立信心和目标、努力超越。所以,本土建筑师即使输也没那么可怕,“我们只是需要和世界建筑师角逐的机会,在平等的舞台上角逐。” 另外一方面,一个建筑设计完成了,好或不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俞挺觉得,通常矛头都会指向建筑师,但很多问题不是建筑师可以决定的,很多时候公众的看法与业内人士的看法并不能完全一致。在这方面,公众也需要接受一些建筑学的训练和培养,这样才能减少一些对于建筑设计的偏见。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