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老建筑安家大院,拆与修的决斗

2013-9-5 19:32|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0| 评论: 0

摘要:  天津杨柳青安家大院已整整修复了8周年,经过8年时间的考量,越来越证明当年修复古建思路的正确。   拆与修的决斗   安家大院建于清代同治年间,是赶大营第一人安文忠的住宅。1928年其全家迁往天津市区 ...
 天津杨柳青安家大院已整整修复了8周年,经过8年时间的考量,越来越证明当年修复古建思路的正确。   拆与修的决斗   安家大院建于清代同治年间,是“赶大营”第一人安文忠的住宅。1928年其全家迁往天津市区定居,杨柳青安家大院闲置。解放后一度成为杨柳青公社卫生院,“文革”后成为居民大杂院。   2004年,这里的三套四合院中,共住有27户居民,腾迁后一派破败狼藉。决定修复此院的刘春芬女士,曾先后请来十个施工队勘察,其中九个施工队一致认为太破无法修复,必须拆除重建。基于一种情感,基于多年的收藏情结,她顽固地认为古物若“重建”和复制仿造一样,丢失了原物,使原物成为 “仿品”。古建筑一旦拆除重建,原有的“历史基因”会消逝,会永远地删除与丢失。不论怎样的麻烦、再大的投入也要坚持。终于请来了曾经修复蓟县长城段的古建专家张经理和赵队长,他们经过仔细勘察,认为此院落从地基到房屋抬梁式架构基本完好,只是小部分局部有问题,复原后应该比新盖的房还耐用延年。   张经理说,拆除再建,对于盖房的建筑队再容易不过了,虽然现在有古建队,但比起百年前那是小巫见大巫。不是不相信现在的古建队,而是更相信百年前的建筑。   细节的真实不容模糊   安家大院经过“公用”的半个世纪,已面目全非了。前院的面积约有三百多平方米,像一个小广场,当时搭满了各式各样的房子。房顶由原来的青瓦改为红平瓦,前脸也变成了红砖加现代门窗。唯有西厢房保留了青砖墙面和两个起券的门窗,这是厢房的“原生态”,这是当年北方四合院较时尚的做法,这样的门窗比方形的过木式门窗受光面积大,采光效果好,利用券形的力学原理更为结实耐用。其房檐没有做成大出檐,而是用砖椽做成短檐,对于雨水并不频繁且冬季寒冷的北方,这样做考虑更多的是利于采光。   正因留下了“活标本”,于是将东西厢房一律建成这个样式,恢复建筑的本来面目。   大院南房为“倒座”,其进深比北房要宽一米,显得高大轩敞,其墙面留出一米高的“清水墙”,像是我们现在的“护墙板”,其实起到了“破白”作用。清水墙一色青砖,搭砖骑缝严整平滑,上面嵌一层木条,成为很大气的装饰。修复时若想省事,都刷成白色或用白灰膏泥上变成白墙,这不算什么。但是,为保持原貌,将其清理干净重新整修,保留了一道“景观”。   安家大院是一座很具北方四合院特色的典型建筑,其大门设在东南角,这是北派风水学说坚持的观点。其实早期宅院的大门开在院墙中央处,后北派风水认为住宅与宫殿庙宇不同,应依先天八卦以西北为乾,以东南为坤,乾坤都是最吉利的方位。安家大院在杨柳青估衣街路北,大门开在东南角;而石家大院在估衣街路南,大门开在西北角。安家大院的大门多年未作变动,但大门面对的影壁早已无存。   影壁,又称照壁,是四合院建筑不可或缺的“建筑”。影壁的长宽高,以及和大门的角度,都是有规矩的,既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别出心裁,一切按照“旧制”,同时还要符合安家大院旧时主人的身份。经设计,用一组“花鸟”砖雕放在影壁中心位置,同时将四角放上花饰,特别是影壁上方的一组,东面的砖雕为“日出”,西面的为“星月”。特别是处在中心位置的一组花鸟,花逢正开,绿叶婆娑,啼鸟啾然,似闻其声。有人甚至这样说,此安家大院之“安”,有一“女”字,其影壁用“鸟语花香”图案正暗合这“安”字。这种巧合当然和修复者的精心分不开的。   修旧如旧需要一个小心翼翼的施工过程,需要的一个又一个推敲求证的过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功近利也收不到好的成效。   修复不是粗制滥造,需要精细的工作,需要缜密的考证,把原先的建筑读懂,不忽略任何细节,成功就已在其中了。   保护原貌等于保护了新奇   安家大院有两件东西是其他四合院没有的,一是地下金银库,是当年建院子时特意建的;一是地道,是“文革”时期“备战”时由职工和居民挖建的产物。正如有人说的,如换了别人,即使发现了这些东西,恐怕也会被填埋掉的。   见证历史需要实物,实物不用讲话会把历史“说”得清清楚楚。实物还是回忆的最好媒介物,当时空走过大脑一片空白时,只要有实物,只要看到当年的实物,恐怕历史的场景立刻会历历在目。所以说,保护它、修复它,就能还原历史。   这两处“景观”成为安家大院的亮点之一。人们惊奇惊诧,观后无不津津乐道,无论是年长者还是年幼者。因为天津当年有无数的防空洞,但至今基本无存,这里成了“稀缺资源”和罕见的景观。   材料用旧不用新   安家大院的修复尽量避开新料,一切用旧,但用旧是件很麻烦又很费钱的事,譬如各屋门前的石台阶。天津地区的台阶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山东青石,这种石材耐磨,颜色为青色,与青砖房瓦色调和谐。这种青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遇水不滑。天津的雨雪天气还是不少的,这种青石淋雨后反而与鞋底产生“抓力”。不像现在的大理石,遇水如同冰面。天津旧城厢建筑和五大道租界建筑的台阶,都用这种青石。所以,用任何一种建材不是没有理由的。杨柳青不愧是千年古镇,那一阶段几乎把杨柳青镇的老石台阶搜买殆尽,前后用了上百块。那斑驳的石痕饱满的包浆,让人体会到岁月的沧桑。重要的是,那种不露痕迹的石阶,就是这座老宅的“原配”。综观天津修复的几处老四合院,有的忽略了地面,比如有的在瓦房内铺上了大理石地面,上面吊上了天花板,用上最时尚的材料,把一个本来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弄成了单元房、会议室,让人大跌眼镜。安家大院为铺地面,买了老城厢拆下的十几万块青砖,按照人字花形铺在屋里,只人工费一项就超出铺大理石地面几倍。还有就是各屋的电线,找遍天津,最后在郊县买到裹线的老式黑电线,且一律装上老电门、老电灯罩。在任何细节上,排斥“现代”。   凡老四合院,有几进院的必有旁门,安家大院在东北角处有一旁门,门板破旧,门楼几近倾颓。跑遍杨柳青,终于找到一套柏木门,尺寸基本合适。这是当地颇常见的板门,至少有百年之久了,这样的门装上去很谐调,与这座大院十分呼应。   材料必须用旧,还要用旧工艺。在一些老四合院的修复上,有的竟用抹洋灰画砖缝的方法,简直是糊弄人;更多的是,用红砖当里,再用青砖式样的瓷砖贴上去,一看就是装模作样的“假古董”。安家大院外墙曾被开了七个窗户,为恢复原貌,费大力气找来尺寸相同的老砖,用原工艺砌上,保持了完整,保持了与原建筑的高度统一。   用隔扇再造一个博物馆   修复安家大院严格遵循了原有的建筑格局,唯有在门窗隔扇上有意使之多样化,把天津老城厢大宅院中的隔扇“移植”到这里,形成一个北方隔扇的“总汇”,从而成为一道“木建筑”的景观。   这里装进了近300扇门窗隔扇,基本代表了天津地区从明末清初一直到民国时期的隔扇,时间跨度近300年,式样品种近百种,囊括了红木、楠木等高等材质,也让人能看到最高的、最宽的、最奇特的门窗、隔扇、挂罩等,从室内到室外,无言地展示着历史曾经的奢华。   天津隔扇大气洋气,它明显区别于晋鲁豫地区的民俗土气,也没有北京隔扇的老气和徽闽一带的繁复,它兼有江浙一带的文气和中西合璧的洋气。天津是北方工商业最发达的城市,开埠最早,接受西洋影响较深,尤其是清代遗老、军阀政客等齐聚这里,其豪宅的奢华让人叹为观止。门窗隔扇就是其豪宅显富斗奢的一个窗口,同时也展示着那一时期工匠过人的工艺水平。   讲述历史需要文字的记载,但更直观的是实物。天津的老城厢彻底连根拔掉了,留下的寥寥的一两套老四合院,经整修后,把原来与建筑总体风格合拍的门窗隔扇扔掉,换上簇新的千篇一律的窗门隔扇。而安家大院恰恰“人弃我取”,把当年最显赫的“八大家”豪宅和大院的有特点的“木作”搜集过来,运用智慧,不动声色地装在这里,用事实说话,用实物证明,这些没有浮躁没有偷工减料的“作品”,显示着天津这座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逝去的繁华。   门窗是建筑的眼睛,隔扇是建筑最体面的正面“木墙”,也是屋与屋之间似断非断、似隔非隔的屏障,排列成阵彰显着气势,各色花饰输送着吉祥。安家大院恰恰运用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强烈的元素,展示了中国建筑之美。   安家大院建筑与隔扇的互美,还给复古的时尚提供了最好的样板房。一些最讲奢华的年轻人,专到这里来拍摄婚纱照,一些最讲生活品质的人仿照这里的隔扇设计自己的爱巢。他们说,时尚与经典永远不能比,经典是经过时间考验永不过时永远让人心仪。安家大院其实就是北方建筑的经典,这里移步换景,门窗隔扇集北方之大成,是博物馆与历史遗产最佳结合的典范。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