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让旧材料在现代建筑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2013-9-5 19:35|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9| 评论: 0

摘要:   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其多项作品中让人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对古旧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他强调手工工艺和地区特色,经常会利用从被拆毁的建筑中回收的旧砖瓦作为自己作品的建 ...
  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其多项作品中让人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对古旧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他强调手工工艺和地区特色,经常会利用从被拆毁的建筑中回收的旧砖瓦作为自己作品的建筑材料。

2月28日,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全球建筑领域最高奖项——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在美国揭晓,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公民。在此之前,获得过此奖项的华人仅有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但与贝聿铭不同的是,王澍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扎根于中国。由此评委会在揭晓时称,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据悉,颁奖典礼将于5月25日在北京举行,这也是该奖项第一次在中国举行颁奖典礼。   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上,首次出现了中国馆。其中,王澍和许江设计完成的《瓦园》,在一片建筑中,以花园的形态出现。他们在地面上用6万片旧青瓦搭出了屋顶,游览者要踏上竹桥走入瓦园中,就像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上。   6万片旧城拆迁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王澍团队和3名来自浙江乡村的泥工、瓦工和竹工花了半个多月时间,几乎在全手工的状态下造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建筑。   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王澍设计的宁波滕头馆,是一栋由回收旧砖瓦做成的建筑。为了表达他的生态理念,王澍用“瓦爿墙”来装饰滕头馆的三面墙体。“瓦爿墙”是用回收的50多万块旧砖瓦做的,这些旧砖瓦都是从宁波的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来的,其中的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都有着超过百年的沧桑。王澎对瓦片的情结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2004年,王澍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为了发挥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他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   除了瓦片,木头、竹子等自然产品也成了王澍的原材料。   “这几年,大量古旧建筑被拆除,出现大量砖瓦废料,2000年开始,我们就有重点地回收旧料、循环利用。中国民间早就有对材料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建造传统。”王澍说。   此外,王澍也善于依托自然。12年前,他完成了他的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在设计中,他将如何让建筑自然地存在于“山”和“水”之间而不突出作为主题,把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此外,四个散落的小建筑的尺度明显小于主体建筑。2004年,王澍凭这个作品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   王澍这样定位自己的身份角色,“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   王澍主要作品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坐落在杭州南部群山东部边缘,他把校园设计成一个向农村开放的建筑群,建筑本身的运动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加强了建筑的呼吸。   苏大文正学院图书馆   由山走到水,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尺度悬殊,但在这里,可以相互转化的尺度是中国传统造园术的精髓。水中那座亭子般的房子,图书馆的“诗歌与哲学”阅览室,便是一个中国文人看待世界的“观点”。   宁波博物馆   采用新乡土主义风格,除了建筑材料大量使用回收的旧砖瓦以外,还运用了毛竹等本土元素,这既体现了环保、节能等理念,也使宁波博物馆有别于其他博物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