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让中华文化在建筑中永恒

2013-9-5 19: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4| 评论: 0

摘要: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造型,有人说像斗拱,有人说像粮仓,有人说像顶帽子,甚至有人说它像火锅、麻将桌,但没有一个人说它不中国。昨天,在本市举行的第18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暨首届UED中国建筑节开幕式上,上海世 ...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造型,有人说像斗拱,有人说像粮仓,有人说像顶帽子,甚至有人说它像火锅、麻将桌,但没有一个人说它不‘中国’。”昨天,在本市举行的第18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暨首届UED中国建筑节开幕式上,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与听众分享了中国馆设计建造背后的故事。
  回忆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建造过程,何镜堂至今感慨良多。他说,世博会是面向全世界的,因此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是中国馆创作的两个基本点。但是,用文学语言来描述容易,但把文学语言转变成建筑语言来表现却很难。最终,何镜堂的团队从汉字、京剧、山水画、剪纸艺术等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夏商周时期的鼎、罐等出土文物的造型,以及棋盘式、中轴线、九宫格等中国传统城市建筑和园林布局方式中获得启发,用现代材料、现代技术和现代审美观念来表现,设计出现在世人看见的中国馆。
  何镜堂表示,在中国城市化、国际化的过程中,应该给后代留下更多艺术、功能兼备,融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建筑。他说,建筑师应在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上下功夫,赋予建筑以个性、文化和生命,避免“千城一面”现象。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