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师生携手 设计新星破茧而出
摘要: 2011海峡两岸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评审结果揭晓 新闻来源:《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 近日,以茧与简为主题的2011海峡两岸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的评审结果全面揭晓,厦门大学建筑系郑晨光的细胞论、 ...
2011海峡两岸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评审结果揭晓
新闻来源:《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
近日,以“茧与简”为主题的“2011海峡两岸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的评审结果全面揭晓,厦门大学建筑系郑晨光的“细胞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军明的“4*4*6可变住宅”、国立成功大学建筑专业陈亭劭的“母殼之漂”、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郑文的“极小”方案等16幅作品获奖。9月17日,“2011海峡两岸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作品展开幕暨颁奖典礼”将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举行,届时参与本次设计竞赛的评审专家,获奖学生、媒体朋友等都将出席现场。 这次历时2个月的竞赛活动,共收录了来自海峡两岸50余所院校近百幅作品。通过设计竞赛活动,不仅为海峡两岸建筑专业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搭建了桥梁,使得大家互通有无,而且为海峡两岸建筑教育的持续交流,共同培养年轻一代建筑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评审委员权威公正
本次设计竞赛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潘冀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共同主办。今年正值台湾潘冀联合建筑师事务所成立30周年,本次设计竞赛活动也是潘冀联合建筑师事务所着力推介的一项学术活动。 评审现场
8月27日,主办单位特别邀请了海峡两岸的知名建筑师,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二楼展厅进行了设计竞赛的评审工作。评审委员分别是:美国建筑师协会院士、台湾杰出建筑师、潘冀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潘冀,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主持人程泰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单军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孔宇航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黄一如教授,集合设计主持建筑师卜冰,中国台湾国立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专任助理龚书章教授,群裕设计咨询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总设计总监郑仁杰。评审会由《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彭礼孝主持。 ![]() 潘冀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潘冀 ![]() 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主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泰宁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孔宇航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全国建筑设计大师 崔愷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单军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一如 ![]() 集合设计主持建筑师 卜冰 ![]() 中国台湾国立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 龚书章 ![]()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 彭礼孝 ![]() 群裕设计咨询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总设计总监 郑仁杰 参赛方案创意迭出 针对“‘茧与简 ’——未来都市个人居住型态”的主题,主办单位旨在一方面顾虑不断凸显的高密度都市空间,是否会让未来的人们生活型态蜕变成”茧”一般;另一方面考虑通过单纯的建筑系统,进而解决复杂的都市空间,通过运用多种绿色建筑的设计、技术手段,以期实现建筑的节能减碳,减缓都市资源消耗。 在收录的参赛作品中,近百名参赛学生是虽然基于同一主题,但他们却通过设计图稿分别表达了各自的未来构想。在他们的无限的想象力中, 未来的人们可以居住在海上、在空中、在森林里;居住的空间形态可以是方盒子、圆球、异形;细胞、火车、油桶等任何物品都有可能成为功能多变的居住地。其中,“细胞论”,“4*4*6可变住宅”,“浮游部落”,“吸附生活”……一系列创意想法,都得到了评审委员的一致好评。评审委员会经过7轮评选和多次研究讨论,最终评选出首奖1名,评审奖1名,推荐奖1名,佳作奖3名和优选奖10名。 ![]() 评审现场 ![]() 评审现场 评审意见赞批同现 郑晨光的“细胞论”方案,是所有参赛作品中,唯一提出“海洋为居住空间”的构想方案,设计完成度较高、图版表现比较唯美,被评选为首奖。潘冀先生对之评价到:天马行空,想象力丰富,设计讨喜。对地球暖化、海平面升高之对应,有最直接之回应。但对高密度群聚时之图像,交代不够。崔愷总建筑师表示,值得肯定的是面向22世纪人居住的畅想——向海洋争取空间。“细胞论”作品的设计,在表现和构思上都富有理想主义色彩。但同时也对今日之土地利用和泛滥的建设方式,给予了反思和批判性。 刘军明的“4*4*6可变住宅”荣获评审奖。程泰宁院士针对这一作品指出,未来可居住的空间越来越小,利用4*4*6的可变空间,创造出不同使用要求的居室,并且延展了小天井的生态功能,有创意。台湾杰出建筑师、此作品在极小的空间单元以两套叠合的空间系统创造了极大的生活想象及弹性,是一个非常具未来性的思考。 单军教授谈到,“慢轨”作品通过废弃铁路和货柜箱的利用,作为未来人类居住的一种特殊类型,在保留轨道交通这种线型空间的记忆的同时,一个“慢”字也为当今“快”速的大建设提出了一种批判的态度。 台湾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副教授龚书章认为,“浮游部落”这一作品运用简单的单元及平台来重新定义一个水上浮动的生活聚落,非常具有当代可持续建筑的有机想象,而且每个单元不仅在构造技术、空间围合及生态节能上均有极佳的笔墨。 目睹着参赛学生的一幅幅作品,评审委员们都发表了各自不同看法。大家感到欣慰的是,透过一幅幅设计作品,不仅反映出当前建筑专业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设计能力和美学修养,同时体现出海峡两岸建筑师与学生们一起思考未来发展方向,共担社会责任的美好愿景。 ![]() 评审委员合影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